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好名字,“浙”里寻

  本报记者 梁国瑞

  人文荟萃的浙江,历来是东南形胜、江南清丽之地。这么美的地方,地名也是极尽诗意、韵味无穷的。曾有一副浙江地名联这样写道:“仙居天台云和月,龙游丽水玉环山”,里面包含了浙江6个县名,上下句却浑然天成,描绘的景致也浪漫绮丽,蕴涵了江南钟灵毓秀乃至超凡出尘的感觉。

  从市到县,到镇到村,有韵味的地名,在浙江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但是,城乡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城市在扩张,村庄在消失,古老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地名,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冯骥才先生在《地名的意义》中写道:“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

  诚如斯言。在“记得住乡愁”里,怎能少了那个“在人群中一听到就会竖起耳朵”的词?因工作原因,本报记者近年来辗转浙江各地,遇到过各种生僻甚至“奇葩”的地名。这里为大家一一道来。

“书带看”,到底是个什么村

  记得2006年前后,我在宁海参加当地的“徐霞客开游”活动,中途开溜,去游览了前童古镇,在一条县道旁,看到一个显眼的路牌,写着“书带看”。

  完全不符合语法的排列,让人一时间无法理解这个地名的意思。同行的一个兄弟只好如此猜度:“难道是这里人很好学,随时带着书看?”这种解释显然牵强。心下难以释怀,只好求教当地乡贤。

  原来,这“书带看”,是台州三门县的一个村子,位于沙柳镇。村子在清溪之东的墈头边,经常受溪水冲打,故名“水打墈”(墈是堤岸的意思)。

  据当地县志记载,水打墈,清时属宁海县南乡沙篓庄,民国时划归沙柳乡。1968年为雅化地名,更名为书带看大队。1983年起,属沙柳乡书带看村。

湖,实在够生僻

  这两年常往绍兴跑,听到最生僻的地名,当属  湖——抱歉,这俩字输入法打不出,一般的词典里也查不到。

  这俩字咋念?第一次见到的人,真会傻眼。从绍兴市区到齐贤方向,有路118路公交车,途中就有站点,名叫“  湖路口”,售票员报站名时有两种叫法,有叫“昂桑湖路口”的,也有叫“央茶湖路口”的。正确的念法,应该是“  (ang) (sang)”。

  其实这两个字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中已有记载:“  湖,镜湖之别派,字书有 无 ,或云 本狳字,传之讹也。”

  “( )( )”读作“昂桑(Ang Sang)”,为一种鱼类,黄色无鳞,肉嫩味美。就是《辞海》中记载的“黄颡鱼”。看半天,其实就是我们常吃的“汪刺鱼”。因为湖里多产这种鱼,就得了这个“有文化”的名字。

  说起这个湖,笔者还在当地听到个说法。近年来,绍兴建设大城市,将越城组团、袍江组团、柯桥组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加快湖区周边区域的开发。但很多人不认识这俩生僻字,只好以“镜湖”取而代之,称镜湖新区。

葭沚,要不要这么有文化?

  在笔者老家台州,有个地方叫“葭沚”,是椒江区的一个街道。从小,一直用方言念这个地名,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两个字。等到大学毕业回乡,才看到这两个字——实在是太有文化了!

  沚并不是个常用字,早先的电脑字库里常常找不到,因此不少打字员,遇到“沚”字就空着,或干脆用“芷”字替代,或是干脆将“葭沚”打成“加止”,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加止镇”、“葭芷镇”、“加止街道”、“葭芷街道”等称谓。

  其实,葭、沚两字都能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经·秦风·蒹葭》中找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的“葭”,水中沚的“沚”,合起来就是葭沚。因为这层联系,还有台州当地的学者,撰文考证“葭沚”地名由来与《诗经》的关系。

  “葭”为水边的芦苇,“沚”为水边的洼地,葭沚就是生长芦苇的洼地。事实正是如此,葭沚处于江边,由椒江冲积而成,想必曾经地势较低并长满芦苇。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好名字,“浙”里寻 2015-09-29 4022784 2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