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台风为何更“凶猛”?
气象专家称九月份生成的台风更要留意
本报杭州9月27日讯 (记者 祝梅) 今年第21号台风“杜鹃”(热带风暴级)于9月23日凌晨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17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5日14时加强为台风,26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27日5时加强为超强台风。一般来说,七八月是台风生成的旺季,但台风不光是夏天的产物,九月以后生成的“秋台风”,有时往往更值得留意。
和夏天生成的台风相比,秋台风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路径偏南。随着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南移,热带气旋的路径也会逐渐偏南;其次是威力强大。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超强台风中,秋台风往往占到近一半,有时候强度还会超过夏台风。1951年至2010年间,气压最低(通常台风气压越低,强度越强)的前20个台风当中,秋台风占到了65%。专家介绍,这是由于夏秋过渡时,太阳自北向南的移动造成海温偏暖,台风从更为温暖、活跃的洋面诞生,自然威力更大。同时,秋台风也更容易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叠加效应,造成降雨增多。同时,从“秋分”到“小雪”节气,正是我国南方地区晚稻抽穗扬花的成熟期,秋台风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也更需要防范。
国庆期间,影响浙闽的秋台风不算罕见。比如2007年的台风“罗莎”,还有最富盛名的2013年第23 号台风“菲特”。
2013年10月7日1时15分,“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福鼎沙埕镇)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力14级(42m/s),中心气压955百帕,成为1949年以来10月份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菲特”给浙江带来历史罕见的狂风暴雨,其中,浙江安吉天荒坪累计降雨量达1014毫米,浙江多地24小时降雨超过历史记录;浙江东南沿海出现12-14级大风,并持续11小时左右。
由于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秋台风强度、路径也会多变,秋台风的预报难度要比夏季台风更大,多重因素叠加下,也使得台风的防御形势更为严峻。像这次的“杜鹃”,虽然选在了中秋和国庆两个假期之间前来,但遇到全年最大的天文大潮,容易引起天文大潮、台风雨和风暴潮“三碰头”的现象,破坏力要比“单枪匹马”时更大,造成的灾害也可能更严重。
登陆地指向福建的台风,对浙江依然会有明显风雨影响,绝不能小视。比如,“苏迪罗”和“菲特”都是在闽中北登陆的台风,对浙江的破坏力更大,台风的强降水区域一般都在其东部和北部,恰好是浙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