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浙江传媒学院学子走进苍南寻访乡村传统文化

用镜头留住碗窑古村

  通讯员 王孙雷 记者 马悦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习惯于缩在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楼里,怀念家乡古朴矮墙下祖先一脚脚踏出的小径。家乡的一切都悄然变化着,拿什么定格这些美好的画面?拿什么留住乡村的本真?

  在苍南县碗窑古村,窑工们的后人搬离村落,留下一座座沉默的老宅。“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碗窑、关注故乡,真正地了解古村落的内在文化与精神传统,这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核心。”浙江传媒学院英汉双语播音专业学生朱登辉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苍南人,朱登辉带领浙江传媒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10名学生,把目光定格古村,在村里拉开了 “失落古村档案——碗窑古村落的前世今生”拍摄活动,用镜头记录下袅袅窑韵,为古村拍摄一张张具有历史回响的“全家福”。

  广角画面:碗窑的景

  在去碗窑之前,年轻学子们的脑海里曾勾勒过无数个碗窑的模样。然而,当真正踏入碗窑时,大家才发现,碗窑的一切超乎了大家的想象——

  坐落在国家森林公园玉苍山脚下的碗窑古村,娟秀柔美。泉水叮咚,栈道蜿蜒,水源丰沛、土壤肥沃、风景优美,水从水槽中静静地流淌,清澈见底……古村落旁的瀑布群,水流沿着悬崖峭壁急转而下,形成十多折瀑布飞流直下,水声轰鸣作响。学生们沿着环形的古栈道,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迫不及待地用镜头捕捉碗窑的自然奇观。

  小分队的李青是这次纪录片的编导,她跑遍大半个古村,想给当地村民的访谈拍摄找一个合适的背景。

  村里的老文保员老江悠悠地说,“哪儿都一样,碗窑点滴都是景。”老江今年70岁,从1985年碗窑古村落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他一直守着这个不断变迁的古村落。他从村民手里抢救了不少文物,最久远的有清末民初的盘子,都一批批地捐给了博物馆,数十年如一日。

  这座依山而筑的碗窑古村最初形成于崇祯年间,村里至今仍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的古村落雏形和古老的手工做碗手艺,成为了一座活化的博物馆。上世纪初,碗窑古村的民间陶瓷业达到鼎盛,如今,碗窑古村成为了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人来人往,世事变迁,过去的故事在岁月中静静流淌,镌刻在人们的心头。看着眼前的一情一景,李青连忙招呼摄像师架起机器,这一刻,大家才明白,这张“全家福”的背景不仅是碗窑的风景,更是碗窑古村经过岁月冲刷后的浓浓积淀。

  微距画面:碗窑的碗

  准备拍摄的那天,恰逢阵雨,雨滴落在黝黑的屋瓦上,绽开了瓣儿,轻轻吟唱。

  小分队成员分头和村民们聊起碗窑的前世今生。“碗窑村因瓷窑而兴,‘窑’就是这座村子的灵魂。”村民朱成进说,以前村里的男人做碗,女人画花,再把碗挑出去卖,起早贪黑。

  碗窑村所制作的瓷器,属于民间使用的粗瓷,至今村中仍保存着各种碗、碟、盆、壶,虽然造型工艺质朴,艺术价值不高,但在古时候却属于生活必需品。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吃鱼吃肉碗窑地,穿丝穿绸水头街。”可以想象,这里曾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清末民初,这里贩瓷的客商云集。朱成进说,最鼎盛时期的碗窑古村,共有18条龙窑,从事这项营生的工匠就有数千人,来往的客商带着这里烧制的瓷器销往各地,最远销往台湾、东南亚等地。

  然而,随着碗窑制作的粗瓷销售市场萎缩,村里的龙窑也随之停止,如今村中仅存一条完整的龙窑。窑工们的后人搬离村落,留下一座座沉默的老宅。

  “窑停了,这个村子还能活下去吗?”小分队成员任文洁满是疑惑。

  碗窑村人并没有忘记这座古村的魂,2009年,村里的朱氏族人将自家的朱氏故宅,改建成为碗窑瓷器博物馆。兴建这座瓷器博物馆,共花去120多万元,主持兴建的朱修乃老人说,修建资金有八成是村民们集资的,而展示的物品,也大多是村民们捐出的“老物件”。

  夕阳西下,碗窑古村显出另一番静谧。小分队的成员们也渐渐明白,从古至今,“碗”都是古村的命脉,即便时值今日,不再做碗的碗窑,碗依旧是古村主体,依旧是“全家福”的聚焦点。

  人文画面:碗窑的人

  拍摄的第五天,小分队的成员们走上一条窄窄的山路,来到了一个陶瓷作坊,在这里见到了余振镘师傅。余师傅今年已经66岁了,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还会做碗的人。从2002年开始,他每天在这里为过往游客表演古法制碗。

  任文洁帮着架起摄像机,准备多机位拍摄了一组做碗的镜头。只见余师傅熟练地把泥摔在旋转的车头盘上,几分钟里,一双粗糙干裂的大手就魔术般地变出了数件酒杯、酒壶、点心碗……余师傅说,现在的碗窑村,已经成了旅游景区,窑虽然不产瓷器,却吸引着游客前来访古,而他这一手制瓷的手艺,作为碗窑景区一个特色的表演环节,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在碗窑记录全家福的这几天,学生们记录下了碗窑的景、碗窑的碗、碗窑的人、碗窑的情……虽然古村的窑温不再,但希望和光明尚存——大家渐渐悟到,只要赋予窑全新的内涵,仍然可以老树新花,窑依然可以是村子的灵魂,带领着古村继续兴旺。

  在拍摄的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如今苍南县有关部门正积极参于开发与保护,不少文创企业也开始关注碗窑,准备开发陶瓷文创产品。年轻学子们拍摄记录着的“全家福”将为古风依旧的碗窑古村的明天助一臂之力。

  离村的时候,10名队员扛着器材向村口走去,回过头望,看见几缕炊烟从碗窑的村落里袅袅升起。村民们的话依稀在他们耳边回响:“即使做不到子子孙孙永保用,但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世世代代传香火,即使故乡旧颜不在,但每个人永远都会记住乡愁……”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用镜头留住碗窑古村 2015-09-28 4025366 2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