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浙江画院采风作品展开幕

走进丽水描绘“五水共治”

  本报丽水9月27日电 (记者 刘慧) 八百里瓯江,悠远流长,袅袅炊烟,点点渔火,处处展示因水而灵动的江南之美……27日,浙江画院“走进丽水”采风作品展在丽水市美术馆开幕,400余幅作品呈现了丽水的茂林叠嶂和“五水共治”带来的新景象。

  秀山丽水,浙江绿谷。浙西南这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森林城市、中国长寿之乡……而这一切,都成为画家笔下的景观。

  “丽水和浙江画院结缘,得感谢院长孙永对丽水的特殊感情。”丽水市文联主席程定飞介绍说,2013年,孙永带领画院的画师、研究员、学员一行40人踏上这片土地,便与丽水结下不解之缘。他先后数次带领团队深入丽水田园、乡野、古村,足迹遍布丽水9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用画家独特的视角和最擅长的笔触感受丽水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用笔墨生动再现丽水的风土人情。这些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有工笔、有写意;或气势磅礴,恣肆纵意,或恬淡雅致,蕴藉秀美,集中展现了浙江画院师造化、重创新、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风格。丽水秀美的自然山水、浓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民俗风情跃然纸上,定格在美丽画卷中。

  在本次画展中,孙永的《丽水瓯江速写》、张伟民的《云和梯田》、池沙鸿的《庆元如龙桥写生》、陈虹的《景宁廊桥》,反映了他们赴浙南山区采风的面貌;茹峰的《丽水写生》、袁进华的《庆元月山村村民》、余昌梅的《庆元焦土村所见》、林爱国的《云中大漈》、陈青洋的《惯看秋月春风》……皆来自于他们数次走进丽水的感受。画家们的视野和创作课题无疑都钟情于青山绿水,一次次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完善自己的画风。

  溪流河水,曾经给所有人美好的印记,但曾几何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些溪河也变成了臭水河。在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后,丽水全民参与、齐心协力保护处州大地百千溪流,携手擦亮丽水的“金字招牌”。现在,丽水之水又渐渐恢复之前的天生丽质。

  让花鸟画家们高兴的是,丽水九龙周边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绘画写生,春天有嫩绿鹅黄的小树林,秋季有橙黄的麦田、绚烂的江边林子;九龙有古老的渡船,成群的白鹭,如火的晚霞,白帆和渔火,香樟和小桥,绘画元素异常丰富;古建筑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浑然融合,角角落落都可激发创作灵感,走走停停皆有入画的风景。

  古堰画乡是一个绘画创作的绝佳基地。让山水画家们兴奋的是,一走进古堰画乡的堰头村,映入眼帘的就是参天古樟,树干粗壮,绿意盎然,村里共有10棵这样的千年古树。

  著名油画家潘鸿海的《柿子红了》就来自丽水的大山深处。他深有感触地说,画家作画,总是画自己见过的、熟悉的题材。因为有了曾经见过的印象,画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观众李华说,“走进丽水”写生作品是极其靠近自然的体悟,是人性润泽的过程,更是画家将物质转化为精神的发展历程。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孙永说,浙江画院“走进丽水”前后历时3年,画家们分数次赴丽水各地跋山涉水,采风、写生和创作,包括全体专职画师在内的研究员、学员数十人,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语言,以美术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丽水的人文、山水和风物,今天呈现给广大观众,不仅丰富了丽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丽水文艺家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丽水文化对外学习交流的平台,也搭建起了如何利用作品宣传丽水、推介丽水的平台,使更多的人关注丽水、了解丽水、向往丽水。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走进丽水描绘“五水共治” 2015-09-28 4025231 2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