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1版:美丽乡村·望乡

安吉老农热衷民间艺术推广

山湾里,歌舞飞扬

  本报记者 江帆

  县委报道组 陈毛应 通讯员 郭俊杰

  章铁屏的家几乎和艺术搭不上边,低矮的黑瓦白墙平房,墙面已经斑驳,院子里散落着木柴,两条黄狗悠闲地踱着步,跟普通的山村农家并无二致。

  客厅墙上挂着5把二胡,一把也不落灰,又提醒着我们,屋子的主人有着别样的情怀。

  有着“黄浦江源第一镇”之称的章村镇,地处浙皖两省交界,距离安吉县城有着40多公里的路程。山路难行,盘山而上至少需要40分钟。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湾里,一位年近70、只有小学文化的老人花了3年时间,团结起全县126名民间艺术爱好者,举办了大大小小36场演出。

  “章村人的乐器,十个里就有九个是我这里学出来的。”在章村镇,但凡对艺术感点兴趣的人都来过章铁屏家,也都曾在章家的客厅里吹拉弹唱,切磋技艺、闲话家常,老人和小孩也乐得有热闹看。等到人越聚越多,水平越来越专业,他这才在镇里干部的提点下,想到了成立一个民间艺术协会,以便于“名正言顺”地演出。

  “广场舞这样的自娱自乐还不够,有观众、能演出,大家才有积极性。”章铁屏的协会筹建之路并不顺利,前后忙了整整3年。他这辈子没去过几次县城,对于该去哪里申请成立、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问题一无所知。就是在这样“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之下,他还是硬着头皮,一点点摸索了出来。

  “去了一趟县城的民政局,才知道人数必须达到50个。”章铁屏说,2011年末,申请书第一次递出的时候,成员只有39人,回到章村后,许多人因为他的执着而被打动,这才用拿惯了锄头的手摸起了琴弦。

  当被问及执着于成立协会的原因时,章铁屏停顿了一会,转身去屋里,拿出了厚厚一叠相片。

  “要办得像样,才有更多人参加。”这个老汉说起自己的愿望,有些不好意思,他希望把全安吉县的文艺爱好者们都团结起来,大家利用空余时间在各个村、各个镇演出,把快乐带出去。

  从2008年至今,章铁屏已经收集了厚厚一摞相片。这些相片记录着民间艺术爱好者们参加演出时的精彩瞬间,有乐器合奏、民间小调、黄梅戏和舞狮舞龙。他们中没有一个是专业的,但在相片里都神采飞扬,光彩照人。

  “从最初到现在,很多人来了几次又不来了,但总数一直在增加。”章铁屏把现任126名会员们的联系方式都整理成了一份通讯录,上面的人来源几乎覆盖了安吉全县。

  “这姑娘是报福镇人,今年25岁,在安吉县城的一家手机店里上班,从小就喜欢黄梅戏。”章铁屏随手拿起一张相片,照片上的年轻姑娘正在演出,深蓝色的戏服,胸襟上绣着粉色的桃花,化着花旦的妆,甩着水袖,一脸娇嗔。

  “这张是今年2月份过年前的,这张是去年重阳节在报福镇的……”这个老人身材削瘦,说起协会来,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今年68岁的他,能够清楚记得每一场演出的地点和时间,协会里每一个人的年龄、职业和上班时间。每次的演出,章铁屏都是反复打电话联系确认、协调后再安排。演出是纯公益的,协会除了每个人缴纳50块钱的入会费以外,完全没有其他收入。

  章铁屏的房间很是朴素,只一张床,临窗放了两张木桌,桌子紧挨着,堆着半人高的文件和资料,都是他这几年创办安吉县浦源民间艺术协会用到的资料和图片。会员的每一份申请资料、协会的每一次演出的相片,甚至演出路上的每一张车票,他都保存着。“没人给报销,我也要都留着、记录好。”章铁屏对于协会里的大小事宜,都有着近乎执着的认真。

  “每个月给自己孩子打不了两个电话,电话费却一直是六七十块。”章铁屏现在并没有收入,家里的日常支出全靠老婆每个月1000元出头的工资。“她总反对,说哪有贴钱又贴精力的,其实是怕我折腾得身体吃不消。”他怕我们误会,一个劲地补充,“前年我中过风,她说归说,到底没有拦过。”

  最后,章铁屏才从书桌的抽屉里拿出了自己的那张“宝贝”:安吉县民政局关于成立浦源民间艺术协会的批复。这份今年2月初才正式批复的红头文件,已经被塑封了起来,却很旧,像是被翻阅过好多次。

  “省城离安吉有多远?我们还想演到省城。”章铁屏很少去安吉县城,并不知道从那里到杭州需要多远。但他知道,这一步步,慢慢走,总能走出山湾,走到那里。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1 山湾里,歌舞飞扬 2015-09-22 3969117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