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望乡

吴兴移沿山村新建村级好人好事馆——

一处展馆,满村温情

  本报记者 沈洁

  区委报道组 朱立奇

  说起有团队来参观村里的好人好事馆,吴兴移沿山村的大学生村官朱旭峰就倍感自豪,“每次为参观者讲解,就重温了一遍村里的好人好事,收获沉甸甸的。”

  一棵好事树,一面好人墙,两本好人(事)薄……移沿山的好人好事馆面积不大,但里头充盈着满满的温情。6年来,村道德评议会评出了320多位村里的好人,累计1000多件好事,为了记录和展示这些美丽的人和事,激发全村崇德向善的力量,这里建起了湖州市第一家村级好人好事馆。

  “好事树”上有期待

  陆利新盯着“好事树”,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一遍遍地寻找,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事树上如果没有名字,很丢人的,”他说。

  “好事树”是移沿山村“好人好事馆”的一大亮点,771片树叶铺满了整个墙面,它记录了6年来村民们做的所有好事,771片叶子代表了村里771户村民,而颜色的深浅代表所做好事的多少。

  “像中间这一圈拥有深绿色叶子的家庭,代表他们家的成员至少累计做了4件好事,而浅绿色叶子的家庭是做了1到3件好事。”村支书褚云江说,之前还有几户村民没有做过好事,他们在“好人树”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觉得脸上无光,就找到村里,要求安排一些志愿服务的活动,陆利新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家家户户的名字都在‘好人树’上了。”

  展馆中央,两本厚厚的“好人薄”和“好事薄”详细地记录了村里的好人好事,有捐款捐物、抗台救灾,也有义务劳动、扶贫致富。在翻阅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页面都已破损,“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翻看,慢慢就破了,”朱旭峰这样告诉我们。

  向善路上有坚守

  8年前,移沿山村一位三峡移民患了尿毒症,换肾费用高达20多万元。村里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全村党员、个体户老板带头捐款,很多村民也纷纷慷慨解囊,10元,50元,200元……加上区里和镇上的支持,很快就凑足了所有费用。“捐的钱不多,但众人合力,救了一条命!”很多村民都为这件事感到骄傲。

  缘于这次捐款,移沿山150多位村民达成了默契:生活富了,就该尽点力量反哺社会。于是,他们自发成立了爱心扶贫基金会,设立20万元帮扶基金,专门救济、救助困难村民。

  为了凝聚更多向善的力量,移沿山村成立了一个道德评议会。这支由老党员、老教师、普通村民、社区医生、企业老板等村里威信较高者组成的队伍,除了处理一些日常纠纷外,头号任务就是为村里评选道德模范、十佳新农村建设者、好婆婆好媳妇等进行推荐和评审。

  “好人墙”上的45名典型就是从道德评议会评出320多名好人,再由村民一人一票投票选举产生的。“施阿三每年为村扶贫基金会捐款,赞助卡拉OK大赛。”“每次党员群众一起打捞水草和清运河岸垃圾,都能看到朱荣方的身影奔波于村里的各个角落。”“尽管受伤流血,但唐新花还是一如既往坚持清理全村的河道。” ……

  “好人墙”上的评语很简单,但背后是一个个鲜活而感人的温暖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个又一个的接力棒,让移沿山村在向善的路上意气风发。

  村民争相做好人

  上午10点,陆续有人来到展馆,村民闵慧晶带着女儿第一次来:“这是我妈妈!这是大伯!这是卢阿姨!”小女孩一眼就认出了 “好人墙”上的许多人。

  就像她看到的那样,移沿山的好人们彼此相识、彼此熟知,他们有的是家人朋友,有的是邻居队友,大家较着劲儿互相“攀比”,争做好人,比做好事。

  这个夏季,承包装修工程的唐荣华经常奔波于杭州、绍兴、上海等地,但移沿山舞龙队要参加全省海洋运动会。作为其中的一员,唐荣华果断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队友身边,全身心地投入排练和比赛。但唐荣华说,和父亲唐松桥比起来,他还不够出色。

  电工出身的唐松桥,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只要谁家出现用电问题,老唐都会第一个出现。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因为长时间泡在冷水中帮邻居维修机埠,老唐的关节炎变得愈发严重,现在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他的无私付出得到了村民们无数的赞许。如今,唐家父子被作为先进典型出现在“好人墙”上。

  上了墙的在互比,没上墙的在争取,用村支书褚云江的话来说,孟锦康就是表现最积极的一位。

  这周,孟锦康已经来过好人好事馆3趟了,他说自己总在反省,“看到一些普通群众都在‘好人墙’上,我是党员却做的不如他们,应该脸红。”这段时间,村里有义务劳动,他就冲在前面;办文艺活动,他就做好后勤;村道上发生车祸,他及时把伤者送去医院。

  在移沿山村,越来越多的“孟锦康们”在诞生,在他们看来,做好事是脸上添金,做好事是教育子女,做好事更是一种自我满足。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2 一处展馆,满村温情 2015-09-22 4015749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