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美丽乡村·望乡

辣说常山

  汪峻

  一

  常山人爱吃辣,在浙江美食界,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摊开浙江的美食版图,甚至索性面朝大海,无论是浙菜、沪菜还是可以说是标志着整个华东地区的淮扬菜系,留给我们舌尖上的感觉主要还是清淡、鲜甜,相较之下常山显得非常另类,对比强烈。

  在中国,各地吃辣各有一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版本好几个,这只是其一。究竟哪里人最不怕辣还真不好说,常山人也是无辣不欢,但是在这话的最后,常山或许可以加上自己“辣”的极致定义:辣椒炒辣椒。

  不管是哪一天,我家里如果没有了菜,不用担心,辣椒肯定是会有的,老母亲会和任何一名普通的常山主妇一样,红的、青的一把抓起,搭配起来一顿油煎爆炒,最后调味盒里一大勺辣椒籽下去,什么鸡精味精的都不需要。其它一个菜都没有,就着饭一餐就轻松愉快地对付过去了。爽!这是常山一般老百姓家里最有名的一道家常菜。

  常山自古多美食,诸如“一狗一鱼一面”名气非常之大,其最大的秘诀也是一个“辣”字。就拿芳村狗肉来说,配方中号称有上百道中药,但有时连我都怀疑,在那油锅中遇到了论斤放的干辣椒,这些中药还能发挥功效么?而且虽说事后已被证明了的确滋补又不上火,但吃的时候舌头绝对是“遭罪”,尤其是第一口下去,呜呼,火辣辣地感觉,好似触电般,从舌尖直冲脑门,定力差的人必会当场跳起来,赶快喝水,这嘴巴上喷出的口气,恐怕一遇到火星便会烧了起来。只不过人这种生物很奇怪,食物搁在嘴中拼命发誓再也不吃一口了,但筷子却早已禁不住伸向了盘中……

  烧菜时,常山人用辣基本不用撮,大多是用抓,颇有些任性。我到何家长风渔家乐,不止一次听到那里老板是这样“吹牛”的:“只要是问我们的鱼是怎么烧的,生意咋这么红火?答案都是一大把辣椒撒下去,管你是杭州的、温州的,抗议无效,结果咋样?个个乖乖就范。”

  话又说回来,若是让常山人不放辣椒,他们几乎就不会做菜了。只要是外地客人来常山,带到街面的小餐馆,或是乡间的农家乐,不管怎样再三交代客人不吃辣,大多情况下端上来的菜还是辣的,老板喊来也没有用,是交代过的呀,但是就是烧菜师傅的手一抖,习惯性动作嘛,海涵一下!

  要知道,早些年常山人平时喝的白开水里头也是一股呛鼻的辣味,特别是农村,柴火灶头里烧完菜,接着又烧水,那个“辣”原已“入锅三分”。哪怕就是现在到常山的一些山区老乡家中,茶水中依然还能品到辣味。

  辣,无疑是一切常山美食的根基和灵魂。名气最大的常山贡面,很多外地人拿回去总觉得自己烧得不好吃,和在常山尝过的味道大不一样,甚至会怀疑起这面来的个不正宗。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少了这个“辣”字。

  通常常山人烧贡面,小小的一个面碗,一瓢辣椒油下去,上面是猩红一层,江浙一带的人哪敢在面中如此豪华地使用辣椒,可这一瓢恰恰就是那碗银丝贡面最后的点睛之笔。的确,同样的食材,在常山人这个“辣”的催动下,就能演绎出独特的美食极致。

  二

  常山人为何爱吃辣?说法不一。窃以为,常山人喜辣,主要是来自于骨子里的辣。

  正所谓菜品有如人品。和尚道士要修行修心,就要清心寡欲,天天食素,慈眉善目。侩子手们则百无禁忌,必是性情暴烈,个个大荤,满脸凶相。殊不见鸿门宴上,樊哙抱起一只猪腿猛啃,连西楚霸王都目瞪口呆,诺诺赞道:真壮士也。这人是个什么性格,好坏还真能从爱吃什么上看得出些门道来。

  辣,泼辣,用辣字进行组词,有这样一个词自然而然会跳了出来,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川贵、两湖一带的辣妹子或者是辣汉子,情辣、爱辣、说话火辣辣!和他们比,常山人的辣有点不一样。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常山还算地处正宗的江南,而且离海不过200来公里,秉承着江南人温和的性情,常山人是柔中带辣,温柔一辣。

  这就有必要先提一下常山一个著名的弄堂小吃——葱饼,名唤葱饼,其实和葱并不搭界,传统烤炉烤制而成,外面看上去和普通烤饼差不多,皮很薄,里面主要是干辣椒和少得可怜的梅干菜、肉、葱花什么的,说白了也就是烤饼包辣椒。外地人很容易会被其烤饼的表象所迷惑,若是着急着一口咬下去,立马辣得满嘴起泡。

  常山人就好似那个辣葱饼,外表上温润和善,深交下去,能感到一股由内而发的火辣。我老丈人是个地道的农民,闷葫芦一个。过去没收入,经常要靠卖菜来贴补家用。这人在街上只要遇到人家寻常几句客套话,马上就会忘记东南西北,好吧,菜少个几毛,没问题,算了算了直接拿去拿去;若是有人不对眼了,好嘞,咱也不和您费口舌,转身、收摊,回家烂掉、倒掉,也无所谓,就是这样一个人。

  再说这里史上最有名气的一个人——王介。先说此人生平,《衢州府志》记载“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这个评价可是太精准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赵忭等人和他都有着铁杆交情。

  其中,王介与王安石是同学,情同手足,经常聚会唱和,交往十分密切,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宋英宗时,王安石多次“拒诏归隐”,一片叫好,不料神宗即位却奉召当上翰林学士,被士人认为其实是惺惺作态、待价而沽。王介没有和其他人一样,火爆找上门,直接舞刀弄棒的,二话不说,就是寄去一封火辣辣的送别诗联:“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暗讥他为富贵而所动,不能复守隐逸之士的志节,从此决裂。后来更因政见相左,并不见面,发生了几次斗诗交锋的经典轶事,次次火辣劲爆,流传千年。这就是典型的常山人的君子之辣。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居。常山,小地方,梳理一下人文历史,拿得出手的东西大多和常山人交的朋友有关。举凡苏轼一家,赵鼎、赵抃、朱熹等人,与常山结缘,恐怕就是常山人的这种温辣,辣得让人舒服。

  南宋中兴名臣赵鼎归葬常山,最说明问题。此人一介文人,反对议和,敢于向皇帝仗义执言,和权臣朝堂争斗,一生辣味十足。赵鼎首度被贬,人生处在最灰暗失意的时期,庆幸的是他来到了常山。

  常山人不仅再次点燃赵鼎的斗志,还与他共同上阵,直面奸妄,友情的热辣,战斗的火辣,短短两年,无疑成为他人生中最快意的日子。为此,赵鼎死后不想魂归故里,不求风水宝地,唯一要求是从千里之外的海南归葬常山,并在第二年得到恩准。不单他一人,当时连他在内常山共有四贤,个个都不是常山人,虽然没有追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大多也都葬在了同一地方——常山,并将后人留在了常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此可见常山人爱吃辣不无道理。已有考证,最早辣椒是明代在浙江的口岸从南美传到了中国,这一神奇的食材,在向内陆进军的路程中,率先在常山扎了根,也许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吧。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望乡 00022 辣说常山 2015-09-22 浙江日报2015-09-2200011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