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污水循环处理 水禽上岸养殖

浙东大白鹅,曲项唱新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这几乎是每个人咿呀学语时就会吟诵的诗句。在象山,成群结队的浙东白鹅就是诗句中那个悦动而优雅的生灵。

  象山半岛是浙东大白鹅的主要产地。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人的生活图景里,大约都有几只白鹅。但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建筑大军远走他乡,人们纷纷谋划新生活,家中几只白鹅再也不是牵挂。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鹅在象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从千家万户走上规模养殖。白鹅产业在象山越走越好,这期间,困难与革新相伴,技术和理念日渐先进。

  2010年,国家对“象山白鹅”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象山有了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2014年,浙东大白鹅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目……如今,在人们对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下,“水清岸养”的象山白鹅养殖成了山涧水边的新图景。

  在象山,关于鹅的故事,倾不尽、讲不完。一路上,且看浙东白鹅,曲项唱新歌。

“鹅王”的新绝活

  象山东陈乡樟岙村,四面皆山,空气中夹混着青草香。

  陈文杰的养鹅场就位于山坳里。养殖场里,我们看到了类似瑞士“天鹅湖”一样美丽的地方。健硕的白鹅时而在水上游弋,时而在土地上高歌。不愧古人对浙东白鹅“飘若浮云,骄若游龙”的赞誉。

  陈文杰在象山有3个养殖场,饲养了4万羽白鹅,是象山当之无愧的“鹅王”。2012年浙江农业吉尼斯鹅王擂台赛时,陈文杰饲养的一羽大白鹅凭借12.1公斤的重量,勇夺擂台赛“鹅王”称号。从此,“鹅王”成了陈文杰的代名词。

  如今,“鹅王”有了一套新绝活,养殖户们青睐有加,纷纷赶来学习。那就是把鹅养在岸上,养殖污水还能层层过滤回到鹅场继续使用。

  跟上陈文杰的脚步,我们去一探究竟。

  白鹅是水禽,它们生活在湖边、河边。曾经家家户户饲养时,河水仍然能承受。但如今,规模养殖,动辄成千上万羽白鹅,给水环境带来了压力。

  陈文杰的养殖场,环顾四周也没有湖,只在一侧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流过。小河并未散发出印象中养殖业难闻的味道,反倒是一湾碧水长长。

  那个如“天鹅湖”一般的地方,便是陈文杰养鹅的妙处所在。陈文杰在地上挖了长方形的土坑,注水后,让这里成为了一个浅水洼,“不用改变白鹅的习性,也不会污染河水。”

  那这水怎么更新呢?陈文杰指了指百米开外的几座白色房屋,那里有陈文杰的污水处理池,层层的网格过滤让养殖废水从污浊变清澈。

  陈文杰又带我们去到一个小水汪,这汪水通过水管一面连着养殖场,一面连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养殖废水会来到这里进一步沉淀、净化,再回到养殖场。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水虽然清澈,但是还能闻到淡淡的粪便气味。“如果再进行增氧,那么就可以把养殖废水处理得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句话,陈文杰牢牢记在心上,这是他的法国朋友,同样在法国养鹅的农民专家皮埃尔的话。

老皮的万里行

  作家拉格洛夫《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里,小男孩尼尔斯骑在鹅背上飞啊飞,走南闯北,经历了一个来回,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皮埃尔也是因为鹅,跨越千山万水从法国来到了中国。

  皮埃尔的家乡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勒比,在那里他拥有一个近千亩的农场。种菜、种草、种玉米,养鹅养鸭,偌大的农场,皮埃尔一手打理。

  另外,拥有一身养鹅技术的皮埃尔还是法国专家咨询协会(ECTI)的一员。协会由来自法国农业、教育、卫生、保险等诸多领域的志愿专家组成。无论哪里发出了相关的求助,他们就会赶过去提供帮助。

  2007年,浙东白鹅研究所高价买进一批法国鹅苗,存活率不高成了心头伤。于是宁波市外国专家局联系了法国专家咨询协会寻求帮助。

  皮埃尔便在这次征集专家中,来到了象山。穿梭于象山各个养殖场,皮埃尔结识了很多当地农民,他的象山朋友给了他一个昵称“老皮”。

  从2011年起,象山白鹅便成了老皮在中国的牵挂。几乎每年都来一趟象山,每次呆15天左右。

  老皮有一本笔记本,紧凑工整的法文,记录了他每天的考察心得、发现的问题和拟定的解决方法,翻译人员在一旁做了中文释义。

  翻开其中一页笔记:“场地应该有足够的绿荫,略微倾斜,任何建筑都要最大程度地注意对环境的影响。每一间禽舍需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或者安装空气流量调节装置进行机械通风。”

  “每次来,我都尽量把行程安排得满一点。虽然累,但我希望每次都能实实在在帮助到农民。”老皮和陈文杰成了好朋友,“5年来,文杰的养殖场,水环境的改善很大。”

  老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象山白鹅的养殖技术,也让养鹅人的观念发生转变。象山种鹅养殖基地老板吴声祥告诉我们,他要学习老皮,做一个管理精细的现代农民,改变以前大老粗的做法。

  “同样是养鹅,老皮可比我们较真多了。”吴声祥说,从饲料配比到制作法国人最喜欢的鹅肝,老皮对营养液和调料的添加都是精确到克数的,在法国当农民一样很辛苦,需要了解土地、植物、动物,还要学习化学、金融、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老陈的产业梦

  羲之爱鹅,以字换鹅。

  陈维虎,象山县农林局党委委员,和白鹅打了半辈子交道。说起对白鹅的了解,大约羲之也会甘拜下风吧。

  老皮和养殖户之间的沟通,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农民可接受的现实,推广疫苗、推动规模化养殖,这其中都少不了陈维虎。“我们都信任他。”吴声祥说。

  “童子驱鹅女侍羊”。这是流传千年的象山古民谣,由此可知,象山自古就有养殖浙东大白鹅的传统。

  但是传统一度难以为继。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浙东白鹅饲养量不断下降,浙东大白鹅品种岌岌可危。

  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做过农技站技术员、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陈维虎临危受命,开始担任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一职。接下种鹅场后,陈维虎思索白鹅的养殖之路,规模养殖替代零散养殖是发展趋势。

  “浙东白鹅是一个小品种,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加之又有很多自身独有的特点。所以需要农技人员和养殖户一起手牵手、肩并肩走通这条路。”陈维虎说,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并不简单。

  陈文杰和父亲陈庆伦很早就开始养鹅。有一年,瘟病在鹅群中流行。父子俩用尽了各种方法依然没有控制住病情。

  陈维虎和同事迅速开始研制鹅瘟病疫苗。然而,疫苗研制成功了,却在养殖户面前吃了闭门羹。“那年,小鹅瘟持续了4个多月,损失了2万多元。”陈文杰告诉记者,在如此惨痛的教训下,养殖户才最终接纳了疫苗。

  白鹅要抱窝孵苗鹅,但是效率低下,十分耗费人力和时间。陈维虎和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的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又攻破了人工孵化技术。陈文杰率先做起示范,这才让其他养殖户心里有了底。

  象山白鹅人工孵化成果从2001年开始推广,到2009年才全面铺开。如今,陈文杰的养鹅场已有80个电孵化箱,每个电孵化箱可一次性孵蛋4000只,温度等全部实行电脑控制,不但方便管理,孵蛋效率也大大提升。

  鹅瘟病疫苗、人工孵化、醒抱技术……一个个养殖技术瓶颈得以解决。如今,“水清岸养”成了陈维虎和养殖户们的新课题。

  “如果没有产业化这一基础,一切都不可持续,”陈维虎说,传统畜牧业的惯性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出障碍,只有改变传统观念才能真正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这点老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18 浙东大白鹅,曲项唱新歌 2015-09-22 3981478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