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他为地球“疗伤”

——记人类生态修复学开创者朱仁民

  本报记者 林上军

  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树木葱茏的东北角,有一座幽静的老建筑,那便是浙大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馆——浙江大学朱仁民艺术馆。

  今年66岁的朱仁民,现任浙江大学朱仁民艺术馆馆长、意大利国家国际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等职。他首创了以“心灵生态、自然生态、艺术生态”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修复学,用艺术手法对荒岛、荒沙、裸崖、运河等十大典型地貌进行修复改造,历时30多年完成了几百亿生态修复工程量的业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赞誉他“为全人类的生态修复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1996年,朱仁民以9万元买下普陀山对面一个小岛40年的经营权,并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莲花岛。起初,岛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只有几块破崖荒礁,他像鲁滨逊一样在风口浪尖上艰苦卓绝地奋斗着,根据岛屿地形,顺势而为,修建了艺术陈列馆、慧锷大师纪念广场、茶室会馆;并带领工人,亲自设计、创作、安装,耗时15年,创造了世上唯一一座大海上的八百米花岗石罗汉长堤。

  因为这座永久免费的海上大地艺术驿站,朱仁民被冠以“中国第一岛主”的称号。他要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世界:海岛的开发,并不是非得要平山炸石头、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000年隆冬,银川鸣翠湖区域,13000亩的荒芜沙漠上,仅有的一棵老杨树孤寂地站在将要消失的地平线上,好似一幅淡金色的印象派油画,就是这棵老杨树恭候着朱仁民,启发着他、引领着他要把荒漠变成绿洲,变成花红柳绿的塞上江南。

  在6年时间内,仅为这一近乎免费付出的工程,飞机来回108架次,跟着他的员工走了一批又一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块原本一片荒芜的沙地,居然慢慢绿了起来,满目的绿意与漫无边际的浩淼水泽渐渐相得益彰。

  在朱仁民的带领下,这片13000亩的西部荒漠竟然变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也是黄河流域、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几十万只大型灰鹤、五十几种水鸟在这里建立了温馨的生存家园,雕塑、建筑、园林等点缀其中,让园区变得极富生态和艺术气息,同时为这块沙化的土地带来了丰厚的GDP和就业率。

  海岛、荒漠以外,朱仁民还将眼光放在了他所钟情的运河景观改造之上。2009年,生态修复大师朱仁民再显身手。将杭州市内曾遭到严重污染的大运河支流小河——胜利河,修复成为了一幅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复杂、热闹的美妙长卷,康乾年间“嘈嘈戚戚古水街,百年错错综综河上事”图景也在此重现。胜利河古水街因此还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品牌饮食街之一。

  如今,已过花甲的朱仁民带领团队,依然奋战在深山老林荒野水泽,他将自己用血汗换得的几千万收入全部投入到公益事业之中。至今他依然无房无车,远离商业圈,以每天15小时的工作时间奋战在祖国的生态修复事业上。截至2012年,朱仁民基本完成了十大地貌的生态修复工程,涉及菱湖国际艺术家村、普陀山布达拉宫式建筑、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等多个项目。在上海世博会中,他被评为浙江唯一的“世博人物”。

  日前,记者访问朱仁民时,他正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驻联合国粮农机构的委托,为中国馆创作主题作品。记者了解到,今年他依旧十分忙碌。联合国粮农组织、意大利国务院等高端的国际机构,将在米兰世博会联合举办“朱仁民国际学术研讨会”,再一次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呈现于世界舞台之上。

  朱仁民说:“我跨越不了前面的大山,只用这些大山之石叠垒‘心灵生态、自然生态、艺术生态’的图像,将建筑、景观、雕塑、园艺、文学、哲学、禅宗等揉捏一起,以世上最宽口径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心与物、形与神、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等的合一性,将架上艺术搬至象牙塔又将其搬向民众供他们享用。”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19 他为地球“疗伤” 2015-09-22 3998716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