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乡村,温柔地撬动世界

  裘一佼

  如果没有到江山的乡村现场聆听村歌,你或许无法想象村歌的魅力。

  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也不需要独特动人的嗓音,更不需要完美华丽的技巧,就是在最天然的乡村布景中,村民们一字一句,敲打进你的心灵,即使你从未到过或从未听过这些不知名的小村。

  “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歌唱着的乡村,是那样有情怀、有温度、有诗意,让人心底柔软。

  在互联网时代,你可能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乡村,只要稍加创意,就能释放意想不到的能量。比如,在每天推送的消息中,你会被远方的某一个乡村激起内心的波澜。你看,乡村有别致的设计,有新奇的艺术试验,有鲜为人知的秘境,有生态有机的食物,有淳朴友善的邻里。就连不少互联网大咖,也开始关心田间地头,他们卖橙子、种苹果、养小猪。

  乡村之大,本应有气象万千。在中国历史的洪流中,乡村一度静默,一轮轮乡村到城市快速人口迁徙的城镇化中,乡村少了歌唱的诗意和情怀,流动中的人们也无暇顾及对乡土的深情。

  不久前,德清莫干山下,世界乡村旅游大会上,主持人白岩松的一句话让许多人会心一笑:“乡村,在匆忙的现代世界中,提醒着人们莫要把日子过得干巴巴。”

  的确,人类文明进程至此,乡村已经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内心丰富的方式。身处这个时代,这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浪漫期待。

  回想一下,不少对世界艺术、文学、哲学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其实大多出自乡村。莫扎特最爱徜徉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乡村美景,在那里源源不断创作出伟大的篇章;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描绘了他的乡村所见、所闻和所思,成就了《瓦尔登湖》;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捧着画板寻找乡村劳作中的人性光辉,他最擅长的且最著名的,就是农民题材的作品……

  如果觉得这些有些遥远,不妨再看当下——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英国人大声呼喊“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并把田园搬进了奥运会开幕式;2015年的米兰世博会,热爱生活的意大利人毫不犹豫地将主题聚焦农业,参会各国都在米兰打造出一片希望的田野。历史中走来的乡村,世界盛会里的乡村,无一不在说明,乡村力量,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看问题的方式。

  那么,今日中国,需要怎样的乡村力量?眼下,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仍然是未来中国的大趋势。但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是空间的拥挤、资源的短缺,还有环境的污染、文化的碰撞。同时,传统的村落在不断消逝,宗族式亲缘关系正在解构,离土离乡的纠结每天都在上演。

  关注乡村,回归乡村,其实是要寻回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让大步前进的社会依然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

  乡村是多元的乡村,让生活在此地的农民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掉灵魂;

  乡村是合作的乡村,他们需要村民改造,需要农村精英回乡,需要城里同乡寻祖,需要大学生村官,需要退休人员荣归,需要白领社群,需要全球化之风、新生产模式和新兴变革力量;

  乡村是共享的乡村,它承载着中国城乡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希望与梦想。

  在这样的历史叙事中,期待涌现更多新型、时尚、有创意、有时代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大地丰盈,让城市明朗,乡村,必然可以温柔地撬动世界。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乡村,温柔地撬动世界 2015-09-22 4017775 2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