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镇化要有升级版
——专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
本报杭州9月19日讯 9月1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指导,浙报传媒主办,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嘉凯城集团承办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暨浙江小城市培育成果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做《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下的浙江小城市建设》主题演讲。
近5年,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取得卓越成效,走在全国的最前列,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培育之路。本报记者就新型城镇化专访这位著名的城镇化专家。
记者:新型城镇化未来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大方向是怎样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辜胜阻:城镇化的新方向是从偏重土地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独享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转变;新方式是从粗放式高物耗方式向集约低碳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新路径是要“两条腿”走路:发展城市群与中小城市并重,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异地转移并举;新趋势是农民工回流与定居并存,创业和置业出现新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化,出现与老一代不同的新期待,要高度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不仅让他们“洗脚上楼”,更要“洗脑进城”。新型城镇化要围绕人、业、钱、地、房五要素配置资源。市民化的重要前提要有稳定就业,政府要提供公共服务,保障转移人口安居和更好地融入城市。城镇化一定要靠产业支撑实现人口集聚,保障城市繁荣。城镇化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让市场在城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要顺势而为趋利避害。用好黄金机遇,避免灾难后果。政府要做好城镇化的规划制定、制度设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工作。
记者:浙江城镇化有哪些特色和亮点?如何体现浙江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精神?
辜胜阻: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浙江城镇化发展和小城市培育,城镇化的“浙江版”有六大特征:一是城市群正面外溢效应。浙江城镇化是在中国最具活力的全球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进行的,浙江深受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大城市辐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浙江重点发展小城市和中心镇,加快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以农村工业化为动力;三是劳动力就地城镇化。浙江城镇化以人口的就地城镇化和浙商流出为特征,外来劳动力比重高,城镇化进程中重点解决了农民就业非农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浙江城镇化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进城人口有稳定就业,不唱“空城计”。浙江城镇化的坚实产业基础得益于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和浙商企业家精神,民间资本发展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让普通农民都有机会就业、创业;五是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建设美丽乡村,浙江城乡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六是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市场化互动。浙江城镇化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GDP增长了184倍,比全国高42,城镇化率由14.5%上升至64%,增长了4.4倍,城镇总数从170个增加到671个。
浙江注重小城市和中心镇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小城市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节点,是走向就地城镇化的战略支点,是实现区域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是产业和人口转移和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载体。小城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主要枢纽,发展小城市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城镇规模体系。
记者:浙江新型城镇化该往哪里走?
辜胜阻:浙江培育小城市和打造特色小镇的城镇化战略已经成为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浙江今年上半年GDP增长8.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化战略功不可没。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浙江城镇化要有升级版,需要从六方面推进城镇化转型:一要承接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辐射效应和人口逆城镇化影响,使浙江更好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二要通过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的实施,推进产业升级,保障转移人口有稳定就业,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好地融入城市;三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城镇公共服务的优化,善待外来人口,圆进城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安居梦”三大梦想,提升城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四要以绿色发展观指导新型城镇化,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五要建设一大批创业创新平台,培植城市新的增长极,对冲当前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六要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实现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镇化的功能。
下一步小城市培育要念好“放”、“改”、“扶”、“逼”四字经。“放”就是要进一步下放扩大小城市的管理权限;“改”就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管理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镇改市;“扶”就是要进一步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扶持小城市;“逼”就是要用倒逼机制推进小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