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出版
中岛幼八:我要让日本百姓知道中国人的善良
本报记者 刘晨茵
“我老家在牡丹江市沙兰镇,就是《林海雪原》里的那个雪寨。”一说到家乡,中岛幼八的眸子总是格外闪亮,他操着一口东北普通话,怀念着家乡的玉米粥,这个73岁日本老人身上有着抹不去的中国烙印。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3岁的中岛幼八被母亲留在了东北,一位名叫孙振琴的农妇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此,中岛幼八在中国开始了长达13年的遗孤生涯。
今年夏天,中岛幼八的个人回忆录由三联书店旗下生活书店出版,名为《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前不久,中岛幼八来到北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他说,要以这样一份礼物,报答中国的养育之恩。
“用个人的经历对抗一个国家对历史的忘却。”《何有此生》出版人、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是这样评价的:“这本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日本战争遗孤这个群体里,一生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中岛先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日本遗孤和
他的中国父母
“日本有一句名言:‘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在书的开篇中,中岛幼八这样写道。
1936年,日本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的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称为“日本开拓团”。像中岛幼八这样,二战结束后被遗弃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称为日本二战遗孤,总人数在4000人以上,大部分都被遗弃在东三省和内蒙古。
中岛幼八被收养时已经奄奄一息,养母孙振琴每天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将省下的食物嚼碎后喂给他,并用手一直按摩其腹部,终于使中岛渐渐恢复了生气。
“她揉肚子的手感现在还留在我的身上。”在发布会现场,说起这段回忆,中岛幼八像小孩子一样哽咽了起来,“那时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但还是收留了我,把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活着,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第二次选择
还是留在了中国
1945年,中岛的生母在被遣返前,想把他带回日本;然而,年幼的中岛已经与养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母与养母争执不下,村长只好把中岛放在中间,两位母亲各自站开20米,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中岛摇摇晃晃走向了养母。
10年之后,中岛的生母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直劝说中岛回国,13岁的中岛在生母和养母之间再次选择了养母。“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我绝不回日本。”中岛在现场回忆,当时年幼的他曾这样斩钉截铁地告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这是他第二次选择留在了中国。
“在中岛先生去留的问题上,从中国政府到中国家人,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日本遗孤自由选择的尊重。”《何有此生》出版人李昕说。
中岛有个亦师亦友的老师梁志杰,得知中岛留在中国的决定后,梁志杰站在“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高度劝中岛回日本开展日中友好活动,帮助他做了人生的最大选择。1958年,在决定回国之后,中岛幼八在无数人的帮助下办理了归国手续,登上了一岁时来中国的同一艘船——白山丸。
回到日本后的中岛,一直以中国人自居,不见容于日本社会。不过,中岛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了经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虽然工作期间经常受到威胁和多次被捕,但中岛仍然坚持着自己投身中日友好活动的选择。
流的是日本人的血
长的是中国人的肉
“我的一生有个特点,我一定要把这些养父养母、乡亲们写出来,用文字让他们的形象能够留下去,这算是我的一笔财产,我要是死了,这笔财产就没有了。所以,趁我活着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写出来。”中岛幼八在发布会上说。
退休后的中岛幼八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以日文和中文两种文字书写,用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记录,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日本有的著名新闻媒体曾扭曲报道说日本遗孤在中国受过虐待,中岛对此非常愤怒,“这哪有的事,当时我们村里15名日本遗孤,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好。有名孤儿被同学骂了句‘小日本’,当地政府还特意发通知让学校开展教育,不要歧视日侨。”他回忆说,中国政府一直区别对待军国主义者和普通日本人,“把我们也当成军国主义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别关照。”
“我当了第一批少先队员,高兴得手舞足蹈,回家在大街上走路时,都是一蹦一跳的,胸前的红领巾也晃来晃去。”在《何有此生》书中,中岛回忆了许多昔日东北农村的生活,村里有玩伴,学校有同学,他和中国的其他孩子一起打闹、一起读书,这是中岛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我这个人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但长的是中国人的肉。两个民族在我身上可以说是血肉相连,所以,我是一个土已经埋了半截的老人,剩下的小半截,我要为促进日中两国国民互相了解做点贡献。”在发布会上,中岛幼八这样说道。
“最近日本有个统计,不喜欢中国的日本人占了80%~90%,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正好相反,我感觉日本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如果用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老人感慨道。
后来,《何有此生》开始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据了解,该书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印刷了,在日本总共印了3500本。中岛也收到了不少日本读者来信,信中说:“中国人太善良了,很感动”、“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中岛曾这样说,他也为此在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