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文艺评论

实现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

  从1959年的368种到2013年的286种,中国传统戏曲正以一年超过一种的速度消失。而与此同时,青春版《牡丹亭》、张军领衔的《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创新型戏曲艺术登上舞台。中国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承载呈现出一半“凋零”,一半“绽放”的微妙处境。在深入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等重要精神的基础上,中国青年戏剧评论家“西湖论坛”分别就“戏曲的美学传承与转换”、“戏曲的生态与传播”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移步换形不走神”,是本次研讨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对戏曲创新的借喻。“移步换形”强调要在当下多元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对戏曲形式进行创新;“不走神”就是不能背离“唱念做打”的基本规范。在他看来,这句话适用于任何艺术样式。唯有固本与创新同步,文艺繁荣的源头才能真正“活”起来。现将研讨成果辑录如下。

实现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

  文/胡凌虹

  ❶ 戏曲新陈代谢规律不能避免。但“旧”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传统,“新”也并不一定就是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在戏曲创新方面的不遗余力,不仅是戏曲艺术家本身“扎根”不深的客观现实,也是寻求市场突破的压力所致。

  ❷ 扬弃继承、转化发展。辩证看待、科学扬弃、自觉坚守戏曲美学遗产,实现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戏曲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主体诉求,它应该与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并发挥应有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应予继承,但简单的高台教化和怡情审美已逐渐滞后,应深扎源头找到根、拓展创作表演呼应新的接受语境,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体诉求获得共鸣。

  ❸ 构建传统戏曲的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重建戏曲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有关继承与创新的话题争论不休。其实,继承和创新从来都是辩证的,并不存在理论上的矛盾。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是构建传统戏曲的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美学意义上,这套体系至少应包括本体论、体验论、评价论、创作(表演)论等,但目前诸多争论往往落脚于表演,这固然有它较为成熟、丰富的缘故,却容易以偏概全,缺乏对戏曲发展的顶层观照。二是考察、梳理现代社会变迁中,环境生态、创演实践、接受语境等要素,打通脉络,重建戏曲与民间的互动关系。从民间获得滋养又传唱于民间,这是戏曲得以实现生长、传续和良性生态的机制。

  ❹ 梳理传统戏曲中独特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民族信仰的内涵。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尤其需要一种基于民族传统的定力和魄力,要通过传统戏曲的美学梳理,挖掘、发现它的原点,找到民族审美心理和情感逻辑的脉络,使继承和发展有据可依。变迁的是社会,不变的、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逻辑。循着民族精神,可以实现新的创造。

  ❺ 盘点家底,继承和创新有区别地对待。当下的戏曲创新,往往有传承失序、观演脱节、长官意识、评奖诉求等现象。继承是戏曲的当务之急,近代戏曲革新、改良、发展、开创的成果,都离不开真正传承有序的戏曲人。必须分清传统工作与创作发展工作的区别,分区域对待实施:一是戏曲传承教育、传统经典剧目的恢复排演,以此培养人、恢复剧目;二是放手戏曲新剧的排演。

  ❻ 因地制宜、因戏制宜,探索戏曲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同地方、剧种有自身独特的接受环境、生存土壤和剧种特征,对传统和现代的包容度以及转换的灵活度不一样,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

  ❼ 纠正某些功利的、背离艺术发展规律的现象。比如:狭隘的地方主义、功利主义对某些剧种造成的“肢解性”破坏,强行“复活”剧种、“创造”剧种,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和破坏;“非遗”传承人评定的“去艺术化”、“近人情化”、“近行政化”、“趋福利化”等,导致传承结果和初衷的较大落差。

  ❽ 戏曲表演人才,属于特殊专才,对其培养应坚持“口传心授”。由有丰富舞台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和优秀教师身授亲传,但是目前这样的教师却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而常常被“拒之门外”;此外,目前国内现行戏曲类学历教育也不适用戏曲这样的专才培养。种种戏曲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正在制衡着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❾ 艺术更新不止是自体繁殖,还需社会条件的准备和孵化。创造条件去优化戏曲与其他艺术门类遇合、碰撞的机会,帮助戏曲理解现代市民文化思维并与之接轨,这是当代戏曲理论与实践亟待研究、开拓并广阔伸展的领域。戏曲发展的外部环境修复与民风民俗的重建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戏曲生存的根源。

  10 过度营销会伤害戏曲,适度商业对戏曲有好处。如何积极地发掘戏曲的商业属性,找到一条合适戏曲的商业发展途径,才是戏曲人应该努力的方向。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票友、戏迷的关联,合理规范票价、规范运营,从普及知识到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逐步建立起良性的观演关系。

  11 确立地方戏曲院团的当代定位。首先,它应积极利用自身的独特文化艺术资源去参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文化构想与宏观战略。其次,应根据各地戏曲剧种在群众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定位地方戏曲院团的多元角色。一个与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校相类似的复合型公益文化机构,这样的功能应给予重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艺评论 00018 实现戏曲美学的当代转化 2015-09-18 浙江日报2015-09-1800015;4012684 2 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