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村民“聊天”聊上讲台

“民间讲师”热宁海

  本报讯 (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宁波宁海大佳何镇大佳何村村民葛云高文化程度不算高,平时爱侃侃大山,八卦一下家长里短,他没想到,自己可以在村里的文化礼堂里“聊天”,规模还不小,台下有近200位村民听着。

  “聊天”也能聊上讲台?在宁海,“会讲故事”就是一技之长,就能上讲台。

  去年起,宁海县着手发掘普通老百姓的潜能,组建“民间好讲师”宣讲团,并向全社会发出了“海选令”:“不论你年龄多少、职业是什么,只要有一技之能,就请加入我们的讲师团吧!”

  葛云高就是入围者之一。他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关于潘爱娟孝心的故事:潘爱娟的母亲患有高血压,两年前的一天,她突然摔了一跤,尾骨受伤了,一下子瘫倒卧床。爱娟的嫂子身体不好,爱娟就将照料母亲的担子承担了下来……

  随着情节起伏,观众时而拍手叫好,时而抹泪惋惜。一位村民感触:“村里的这些事儿,之前只是零星听到过一点,没想到他能如此仔仔细细地讲来,这样的讲师最能打动我们。”

  “将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来给群众讲课,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推动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据宁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东海介绍,征集令一发出,就受到了热捧。经过选拔,已有150多位“好讲师”进入讲师库。

  至今,“民间好讲师”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余场,受众近万人次,讲述的内容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小到个人礼仪、卫生保健、技术生产等。

  “民间好讲师”不挑地点,在某个小区的花园里,某个村口的大树底下,或在文化大礼堂,随时随地都能讲课,形式灵活多样。

  “打个扣,一拉一绕,再穿过这个扣进行缠裹,这些都是棕编最常用的手法……”在宁海城区的“四季公益讲堂”上,宁波市级非遗棕编艺术传承人张建林一边熟练地用棕叶编织出蚱蜢、蝈蝈等小昆虫,一边讲述棕编的故事。

  在胡陈乡梅山村一块空地上,一群身穿古装的姑娘托着长提桶、八角桶、果子桶等精致的箍桶缓缓登上舞台,一场“箍桶艺术秀”令人眼花缭乱——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明沛,用一场表演来作为他的课的开场秀,不仅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还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民间讲师”热宁海 2015-09-17 4014541 2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