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翰墨馨香满之江

——浙江省书协创新公共文化品牌纪实

  记者 刘慧 通讯员 胡洪丹

  春华秋实,果满枝头。9月15日,一部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浙江省书协五年工作大事纪》在杭州首发。沉甸甸的数百万字,记录着省书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足迹——创建了80家浙江书法村,创建了永久落户浙江的兰亭书法品牌,创建了人才培养的新峰计划……这一个个探索,浓缩着省书协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创新奋进、发展繁荣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同时也记录下浙江百姓共享书法文化品牌的喜悦之情。

  回望历史,人杰地灵、文风鼎盛的浙江大地,是书法艺术扎根的丰厚沃土、不断攀高的高原高峰;环视当下,人才辈出、城乡共享、馨香满园的“浙江现象”,已经成为浙江作为书法强省的标志符号、行进在全国书坛前列的一抹亮色。

  文化礼堂——

  挥毫兴文化

  秋风乍起,吹皱一池江南墨水……

  阳光把我们带进浙北小村——安吉县天子湖镇迂迢村。农家小院,粉墙黛瓦,这里有百年大树,还有书法文脉。长廊、亭子,到处是农民书法家创作的舞台,几张小桌拼成书案,摆满长长的对联。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临安市板桥镇上田村受钱王文化的熏陶,全村男女老少,从鹤发童颜的耄耋老翁,到一脸稚气的幼学孩童,从村干部到普通农民,都钟情和酷爱书法,有多人多次在杭州市及以上的书画大赛中获奖。

  书法,是情感从笔尖流淌下来的故事;书法,是素纸上灿然开放的花朵。眼下,“白天拿锄头,晚上舞笔头”,已成为80家浙江书法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说起书法村,不能不提文化礼堂。

  春回大地,蓬勃生长,不到短短两年时间,浙江1300多座文化礼堂拔地而起,逐渐成为乡村百姓的精神家园。春去秋来,为配合全省文化礼堂建设,省文联和省书协积极组织千名会员,陆续为1300余家农村文化礼堂送上作品,指导当地书法骨干进行创作。

  “文化输血”易,“文化造血”难。如何把“文化下乡”变为“扎根在乡”,把村民从“种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这,既需要艺术家为农村“送文化”,更需要当地农村“兴文化”。

  “这真不是说大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书法家对如何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中更有作为进行了深刻反思。”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反映“书法下乡”如一阵风等现象,如何提高书法惠民实效,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送下去,扶起来,成为努力方向。在征求各界意见后,省书法家协会开始在各地培养书法艺术骨干,让更多拿锄头的粗手,能在劳作之余拿起毛笔。同时,省书协还萌发了“在全国率先创建书法村,让村民成为文化礼堂的真正主人,让乡野弥漫墨香”的设想。

  “更重要的是,随着省书协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的这支书法大军已然成为浙江书法大省、强省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赵雁君说,在红红火火的“种文化”过程中,要充分激起农民文化创造与分享的无限热情,让农村文化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于是,一个个浙江书法村在文化礼堂诞生,如雨后田陌,百花盛放,姹紫嫣红。

  浙江书法村——

  田野飘芳香

  这是一个令村民高兴的日子——2013年7月26日,省书法家协会创建的首个浙江书法村在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挂牌。由此,拉开了省书协在全省80个县(市、区)创建“浙江书法村”暨书法服务月活动的序幕。

  “万事开头难。书法的种子种下,施肥、浇灌至关重要。”赵雁君说,2013年,经各地市文联、书协推荐,省书协在全省各地市选择具有书法特色,“有队伍、有活动、有场所、有影响”的11个村首先进行授牌;2014年,又相继在全省每一个有书协组织的县(市、区)中,分阶段选择一个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创建“浙江书法村”,做到全省县区全覆盖,并开展“送讲座、送辅导、送图书、送作品”等四送入村服务。书法村的创建,成为我省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重要载体。

  回望乡野,书法村陆续在钱塘大地诞生——80家书法村遍布深山、水乡、海岛,清新的书法之风吹遍了书法强省大地。

  如果说书法家进村送春联是带着精品下乡,那么浙江书法村的建设就是书法家带着书法种子下乡撒播。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成为省书协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种下去,长出来——这是省书协力推浙江书法村的培育之道。可以想象,书法村里那些被墨香熏醉了的农民,笔下的一件件行草隶篆的书法作品,无声地潜入了他们的心田。与此同时,省书协积极组织千名会员,陆续为全省1300余家农村文化礼堂送上作品,进一步充实、丰富农村文化礼堂内容,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文化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送下去,接上来——2014年12月19日,“中国梦·乡村行——浙江书法村作品联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场全面展示浙江书法村村民书法风采的展览,是从书法村上千名书法爱好者中征稿所得,226件入展作品内容丰富、书体兼备、笔情墨韵,首次呈现了浙江农民书法创作的丰硕成果。

  雨过琴声润,风来翰墨香。作为浙江书法村现象的一个美丽缩影,农民书法爱好者们孜孜于艺术的追求,以纯净的心灵游走于或优雅或狂放的线条之中。徐贤朋是浙江书法第一村——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宁村村民,长年累月和妻子在农贸市场卖菜。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中午生意结束后,下午在家自学欧体书法的习惯,并经常参加书法村学习交流,技艺日益进步。他的书法作品也入选了这次展览。

  笔是娴静岁月里的一根弦,墨如时间光影里的一片云。起笔九宫格,临摹王羲之,村民们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聆听遗落在指尖的光阴,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

  乡村田野,由此墨香缭绕。

  书法品牌——

  唱响主旋律

  兰亭书法村,迎来另一场兰亭雅集——2015年1月23日,由省拍卖行业协会拍卖师分会主办的“艺术品拍卖及研讨会”在中国书法圣地——兰亭村召开。著名拍卖师张加法与当地人董建民,一边泼墨挥毫,一边高兴地说:“据考证,王羲之当年的曲水流觞原址就是兰亭村委大楼所在地,相信这次拍卖精英兰亭雅集,会像王羲之当年一样,留下千古佳话。”

  如果,浙江书法村的建立是为农村文化礼堂送去了一缕墨香,那么,省书协打造的一系列书法品牌,就是为基层书法人才提供了一方舞台。

  兰亭的魅力,不仅来自山水风光的瑰丽,更来自历史文化的深厚,因为它唤醒每个中国人的书写记忆。经省书协长期不懈的努力,2013年4月16日,中国书法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兰亭奖”永久落户浙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说:“兰亭奖”落户绍兴是众望所归。“兰亭雅集”与“兰亭奖”两大全国品牌交相映辉,共同谱写出书法品牌的浙江篇章。

  赵雁君说,省书协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在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求突破,以严把导向、创作精品为工作重心,系列性、周期化地推出浙江书法篆刻品牌展览,打造全国性书法活动品牌,充分展示了书法浙江的魅力。

  比如,覆盖面广、门类齐全的“万山红遍·浙江书法篆刻刻字系列大展”,由浙江书法大展、浙江篆刻大展、浙江刻字大展等3个系列大展构成,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又比如,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为契机,开展一个主题、三个不同层面、不同影响的“美丽浙江·百水赋——浙江书坛名家百家百卷展”、“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美丽浙江·水之韵——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唱响“两美”浙江建设主旋律。

  更多的浙江书法品牌惠及大众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大师的作品——持续推出3年一届的“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陆维钊奖”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吴昌硕奖”全浙篆刻大展等3 个展览品牌体系。这种专业性、学术化与群众性、通俗化相结合的书法品牌活动,不仅让浙江的书法文化资源焕发生机和活力,也充分彰显了书法大省的魅力。

  书法,让兰亭品牌流芳百世;书法,让浙江书坛璀璨夺目……

  新峰计划——

  人才一盘棋

  温州市龙湾区村民邱朝剑并非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当了10年临时工,但他是第八届全浙书法大展“沙孟海奖”得主。他动情地说:“尽管自己很努力,但如果没有省书协提供的这方天地,我可能还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

  正是有了更多像邱朝剑一样来自基层书法人的参与,让浙江书坛充满活力。

  温州的陈伟、林峰和罗龙,宁波的林邦德、绍兴的梁文斌、金华的蔡礼礼、台州的罗邦国等人,忘不了自己登上“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领取优秀作品奖的情景。“说真话,地处偏远地区的我们,能站在这个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水准的领奖台,全靠省书协多年来真心的帮扶提携。”他们还从省书协主席鲍贤伦手中接过了一万元奖金,“特别感动,这些奖金来自鲍贤伦的个人捐赠。”

  鲍贤伦说,短短几年来,浙江大地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书法作者,他们既追求江南文化的清婉秀逸,也向往钱江大潮的澎湃气势。当下浙江书林人才济济,成为人文浙江的一大景观。

  著名书法家朱关田说,这一切,关键在于1982年成立的省书协,始终坚持“大开放、大书坛、大包容”的思路,那一股清新、开放的学术之风气与兼容并蓄的大度,令浙江书坛群星灿烂。从浙风的形成,到浙派的确立;从书法大省,到书法强省,使浙江成为全国书坛耀眼之星。

  人们不会忘记,在2011年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浙江有142人次入展、11人次获奖,取得了获奖数全国第一。在2013年的全国性各类大展中,浙江有824人次入展、73人次获奖,名列全国第一。在2015年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浙江入展比例全国第二。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书法好品牌。从2013年起,省书协持续实施浙江省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配套推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培养工程”,每年选拔20人,通过为其举办展览、出版专辑、专题创作研讨、制定创作规划等举措进行针对性培养,倾心培育书坛新锐。而这一切,无疑为全省基层书法人才搭建了更高、更广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沐浴翰墨馨香。

  “如今想来,就如同做梦一样!”丽水的王泽玖、温州的卿三彬、台州的张斌、衢州的姜燕、舟山的胡炳华等20位小青年没想到,他们不仅入选 2014年度省书法家协会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同时还入选“20家南北峰汇”作品展,不仅在杭州和山东交流展出,而且还在两地推出专题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评论家把脉。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为了让更多人分享书法资源,激活一池人才活水,省书协建立健全培养激励机制,从2011年开始深入实施年度培训研修制度,每年举办书法、篆刻、书学等3个门类的骨干研修班。5年来,书法611人次、篆刻315人次、书学52人次参加培训,成效显著。仅2013和2014年度全国性展览中,研修班学员有101人次入展、35人次获奖。

  书法之香,源自责任、发自机制、惠于全体。当书法的种子遍播全省、生根发芽,这纸香、墨香便更加绵长、更加醉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翰墨馨香满之江 2015-09-17 4011069 2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