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校园中不能承受之痛

祖国花朵不容摧残

  核心提示:

  又到开学季,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再次热闹。然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中,也掺入了不和谐之音。中学生欺负小学生,同学间相互施暴,甚至是教师殴打学生……这些校园暴力事件,暴露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问题,也考问当前校园德育教育。

  “一群老师殴打学生,受害者伤痕累累,身上财物也被打坏……”9月13日,有网友爆料,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一群老师殴打一名学生,并要求他别在网上发帖投诉;江苏淮安一名11岁女孩因和同学发生口角,遭多名同学围殴,被扇耳光脚踹,打人者还将现场视频发送给女孩的姐姐……不时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触痛着公众的神经。

  有媒体统计,自2014年初至今,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中,被录制视频图像的就有20余起。

事件,

令人吃惊的视频

  夜幕降临,庆元县城东大桥上小吃街的店主们陆续开始营业,食客们越来越多。而在路边一家塑料棚搭建的烧烤摊里,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独坐在店里闷头抽烟。他是这家烧烤摊的摊主,也是当地一段校园暴力视频中施暴者大吴(化名)的父亲。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心打理生意。他想不通,自己的儿子为啥会如此暴力,而两万余元的赔偿费用也让他着实发愁。

  6月21日,一段“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一小学生”的视频在网上迅速扩散,引发社会关注。视频中,一名小男孩脖子和身上被绳索捆绑,多名年纪稍大的男孩对他拳打脚踢,还将点燃的香烟头丢入他的衣服。小男孩被逼到墙角后惊恐大喊:“不敢了!不敢了!”他哭泣求饶,施暴者却嬉笑依然。

  警方介入后,真相浮出水面:被打的男孩叫小毛(化名),年仅8岁。今年5月初,他与两个伙伴到一家冷饮店偷东西,被老板发现,其中一名伙伴被抓,他谎称与陈某(视频中的拍摄者)等实施作案。

  得知有人诬陷其参与偷窃,陈某怒上心头,叫上同伴大吴和小吴,要求小毛找到造谣者。4人寻找未果,大吴便要求小毛给钱,小毛答应过几天向父亲“拿”钱。

  几天后,陈某、大吴、小吴去找小毛,不仅没拿到钱,反而被小毛的父亲责骂。大吴一气之下,将小毛强行带到县城东大桥附近一处废弃的简易房内。此时,陈某接到一个朋友“吴三”(化名)的电话,便邀请对方到场围观。于是,就有了视频中发生的那一幕。

  警方很快找到陈某等几名涉事孩子,发现他们都未满14周岁,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都曾就读于当地一所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同时,记者也发现,涉事孩子的情况相似:家长疏于监管,缺少家庭关爱。发生殴打事件的那间简易房,距离大吴父亲的烧烤摊不过500米,但他却对此事一无所知。

  大吴出生在农村,今年本该读初二,却已辍学在家两年,父母早年离异,父亲带他在县城摆烧烤摊。据大吴的父亲介绍,烧烤摊上午就开始备货,生意好时常常经营到次日凌晨,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更多的时候,他想管也管不住儿子。

  夜色渐浓,烧烤摊来客渐多,他们多是和大吴年纪相仿的学生。大吴父亲热情地接待客人,然后烧烤、上菜,独自在摊前来回奔走。直至深夜,记者也没有看到大吴的身影。

  最终,4个施暴孩子的家庭,拿出9万元赔偿小毛。对这些外来务工家庭来说,两万余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而这样的暴力事件,伤害的不仅是小毛的身心,也包括这几个艰难度日的家庭。

调查,难以磨灭的伤痛

  “我就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现已参加工作的张明(化名),回忆起初中时遭受的校园暴力,至今仍心有余悸。当年,还在读初一的张明,身高只有1.4米,这让他成为一些校园“小霸王”欺负的对象,“不给钱,就打!”施暴者的理由令人匪夷所思,从初一到初二,他一直忍气吞声。

  “我找过班主任,可班主任根本管不了他们。”张明说,“小霸王”们根本不买老师的账,甚至当老师出面制止时,他们竟恶语相向,有一次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班主任。

  “之后,我向民警求助,对方被行政拘留。”张明告诉记者,但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脱离“苦海”。“小霸王”们拘留期满,出来就痛打了他一顿。

  张明每天都过得心惊肉跳,渐渐地,他开始无心学习。有人帮他出了一个主意——主动讨好对方。这一天,张明从家里偷来一些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些“小霸王”,并拜他们为“大哥”。

  这招果然灵验。从此,张明再没有被欺负。但他没想到,从那以后,他也变成施暴者中的一员。初三时,张明个子猛长,仗着有“大哥”照应,他开始以欺负弱小的同学为乐。

  “拿刀棍也是常有的事,看谁不爽就打谁。”张明说,很多时候打闹的起因,不过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他们却不计后果地使用暴力。

  回首自己的经历,张明更多的是无奈与后悔。“没想到我也会成为一名施暴者,但当初不找‘大哥’,我就可能一直被打。”张明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但由于初中的经历,我根本无法好好学习,错过了学习知识的时机。”

  这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也是校园暴力留下的深刻烙印。

  有关专家表示,曾经的受害者张明,为求自保成为施暴者。这种转变,让人感到心痛却无奈。令人担忧的是,有类似经历的孩子,绝不止张明一人。

愿景,营造纯净的天空

  有人说,校园暴力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有人说,这是学校的责任;也有人说,这是因为法制不够完善。有社会学专家表示,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既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当遇到暴力侵害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预防校园暴力,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安徽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副主任叶建国认为,家长更应该注意畅通与孩子的沟通,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危机事件。

  “现在有很多家庭担心孩子被欺负,会教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不要怕,要打回来’。”在采访中,一位家长提出疑问:这种以牙还牙的教育方法,是否会让孩子成为暴力者。

  这种担忧十分普遍。5岁的华华读幼儿园中班。日前,他们班新转来一位小男孩,脾气很大,老和同学吵架,还会出手打人,华华的小手也被抓伤。华华的父亲看不下去了,拉过儿子说:“以后要是有人打你,第一次你可以原谅他,第二次一定要打回来。”

  华华记住了爸爸的话。不过很快,他就被其他孩子的家长告状。“你为什么要欺负别人啊?”父亲问华华。“因为那个小朋友抓了我的手,连抓了两次呢,所以我一定要抓回来。”华华回答。父亲一下怔住了。

  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童燕娜认为,家长可能见不得孩子“窝囊”,对软弱、受欺负的形象有排斥感,要求孩子用力量证明自己的强大。家长应该反思,这是对自己的保护,还是对内心脆弱的包裹?很多时候,人们掩饰脆弱的方式是愤怒、暴力和一些极端行为。家长要教会孩子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暴力行为。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3.7%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暴力行为源于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42.7%的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人容易模仿见过的暴力行为,41.8%的受访者认为校园暴力是青少年自控能力不强、道德感不足所致,34.4%的受访者指出学校“重智轻德”。

  有关专家表示,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不能只是关起门来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解决。目前,大学校园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但只有极少数高中设有心理咨询室。学校要重视对孩子们的心理疏导、情感疏导,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学校还可以借力一些心理咨询社会公益组织,对学生心理进行筛查和干预。通过制度规范,将法制文化课、实践课、法条课的课时量化,并与考评挂钩,将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如何正确化解矛盾和保护自己。

  ■ 专家观点

  浙江锦丰律师事务所主任樊德珠: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为此,学校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加以正确引导,明确告知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而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长要改进教育方式,避免孩子产生暴力思想和行为。同时,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后,相关部门要依法及时处理相关当事人,以法律手段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做到惩前毖后,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祖国花朵不容摧残 2015-09-17 浙江日报2015-09-1700011;3960146;浙江日报2015-09-1700014;浙江日报2015-09-1700017;浙江日报2015-09-1700032;浙江日报2015-09-1700036;浙江日报2015-09-1700037 2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