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网上求医问药难防险恶——

网疗,乱象迷人眼

  核心提示:

  信息时代,互联网时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看病也不例外。从头痛脑热、美容减肥,到疑难杂症……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寻医问药,受到不少人热捧。看似省时省力省钱,网络问诊伴生的各种隐患和消费陷阱却让人防不胜防。网络问诊乱象,亟需引起重视。

  今年30岁的陆某,在网上购买了假冒的美容整形从医资格证书后,通过微信揽客,开启自己的微整形业务。

  进价200元、售价1500元,一年多来,他为100余人注射假冒美容药,非法牟利超过20万元。日前,陆某因涉嫌销售假美容药被杭州警方抓获。

  此类案件不时发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日前,国家卫计委作出规定,除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展开。

揽客,挂羊头卖狗肉

  在陆某的非法微整形窝点,警方查获了假美容药“肉毒素”90余瓶、“玻尿酸”230余盒及数十瓶其他美容药剂。经鉴定,涉案药品均为假药。

  为开启微整形“事业”,陆某从网上购买了一本假冒的美容整形从医资格证书。之后他又花5000元报名参加相关培训班,5天后拿到一本所谓的国际微整形医师的从医资格证书。

  “学到”基本技术,陆某便在杭州上城区一单身公寓里营业了。利用微信开设微店,陆某招揽了不少客人,将假美容药卖给他们,并为他人注射。陆某还提供上门服务,甚至赶到外地给人打美容针。

  陆某销售的美容药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检验检疫和许可销售的进口药品,另一种是国产的假冒美容药品。进口药品每支进价400元左右,售价2000元;国产药品每支进价200元,售价1500元,利润极为可观。

  办案民警介绍,陆某提供的药品,价格比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便宜近一半,因此吸引了不少爱美的青年男女。“陆某并没有从医资格,属于非法行医,场所卫生条件也不达标,他本人还患传染病。这对消费者而言,潜在的隐患很大。”

  但一年多来,陆某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根据近半年的记录,警方发现他已为100多名年轻男女注射了假冒美容产品,非法牟利超过20万元。

  目前,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杭州市公安局环境和食品药品犯罪侦察支队支队长夏国良介绍,当前有不少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购买、销售假药,是一种新型犯罪模式,也是警方打击的重点。

坑人,风险大追责难

  无独有偶。绍兴越城区警方破获的一起微信销售假药案,黑幕同样惊人。

  绍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向越城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反映,在高新区迪荡街道鼎盛时代大厦内有个卖假减肥药的窝点。接警后,经侦大队正式立案侦查,发现一个以陆某为首、利用微信进行宣传销售减肥药的团伙。

  随后,办案民警抓获嫌疑人陆某,并在其妻张某为法人代表的绍兴市悦鑫服饰有限公司,抓获其他假药销售人员共11人,捣毁了一个销售假药的窝点,当场查获“泰国减肥药”数千包,价值数十万元。

  陆某供述,他在网上认识陈某和泰国留学生毛某,开始从泰国进口减肥药,并和妻子张某对减肥药进行包装,利用微信平台开设网店,还申请“牙刷兄美丽购”的公众账号,宣传网店以及减肥药的功能。案发前,已向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销售泰国减肥药,受害人达5000多人,涉及金额1000余万元。

  “该药品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西布曲明成分,有抑制中枢神经、严重损伤肝肾功能等副作用。”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支队有关负责人说,如果不当服用会导致人体的肾功能衰退,国家食药监局已于2010年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有西布曲明的药剂。目前,陆某等11人已被移送检察机关起诉。

  在我省近日公布的2014年度药品医疗器械领域十大典型案件中,有多起案件与网络有关:嘉兴冉某某等人涉嫌非法网售假药及无证医疗器械系列案,长兴县“3·18”生产销售假药案,以及安吉县“7·31”网络生产销售“中药减肥丸”假药案。

  记者在相关搜索引擎键入“在线问诊”,马上找到了70余万个相关结果。用“医院”、“医生”等关键词搜索,发现有数以千计的各科医生、医疗机构、健康网站开微博、微信。有些加V的“名医微博”粉丝数更是动辄上万人,甚至达十几万人。小到感冒头疼,大到肿瘤癌症,患者在微博、微信上通过简单的文字对话和图片向医生进行咨询。

  “一旦患者在网上求医问药吃了亏,其合法权益很难维护。”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没有实名认证,“专家”、“医生”的身份很难核实,如果发生误诊或者延误病情,患者只能自担风险。有些医院或者医生开微博给自己做广告、拉生意,甚至有人冒充医生以达到不法目的。

  与此同时,网上药店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卖得十分红火。而按规定,只有具备《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和《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的药品,才可以在网上进行药品信息发布和交易,但事实上,海量的药品信息优劣杂陈、真假难分,事后追责同样很难。

出路,看病难需破解

  徐某,一个毫无医学专业背景的衢州某化工厂内退职工,自建网站,宣称自己是国内知名医学专家、教授,通过网络给患者“开方”、“开药”,诊疗治病,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近600位乳腺癌、胸腔积液患者,骗取资金20多万元。而实际上,他所谓的灵丹妙药,就是普通的碎草。

  这是我省发生的首例网络非法行医案。网上伪装医生行医,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虽然卫生部门一直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不靠谱”的网络医生、药品,但现实却越来越不容乐观。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岳君认为,网络诊疗的红火,反映出我国医疗服务资源短缺、公众健康保健知识不普及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老问题。

  “如果在现实中,看病方便、便宜,医生又负责,百姓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风险呢?”周岳君说,我国正在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网疗”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要坚持把百姓对“看病”便捷、经济的需求放在首位。“如果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能够建立正规的网络医疗团队,在网上对百姓的一些常规病症进行权威解答、引导,不仅能够普及科学知识,还将大大改善网络医疗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减少患者被误诊的可能性。”

  专家提醒,诊断病情是一项非常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通过自查(患者自我感觉)、他查(医生面对面问诊)、辅助检查(通过医学设备检查)等诸多环节,医生才能做出初步诊断。单凭在网上的症状描述,不可能做出准确诊断,只能判断疾病的大致方向,因此必须到正规医院确诊。

  我省去年曾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缔无证行医场所2468户,罚款1274万元,移送公安刑事案件212件。浙江省卫生监督信息网上的无证行医黑名单,已累计收录了约8000条无证行医黑名单信息。

  不过,也有人指出,虽然非法行医得到有力打击,但向网上转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家建议,医疗网站、网络医生应有资质准入制度,网络医生要实名。可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健康网站,整合各医院资源,将有资质的医生进行实名认证,提供专业的网上医疗卫生咨询。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群众健康教育,让他们不要过于依赖网络,网上求医问药必须小心谨慎,对别人给出的信息要理性判断,切莫掉入网络诊疗的陷阱。

  ■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陈宏彩教授: 网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带来许多新的公共治理难题,也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改变网络问诊乱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多方联动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屏蔽各类虚假广告。正规医疗机构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供相应的网络医疗服务。社会组织可以组建网络打假团队,协助政府铲除违法行医的土壤。此外,公民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网疗,乱象迷人眼 2015-09-17 浙江日报2015-09-1700011;3937142;浙江日报2015-09-1700013;浙江日报2015-09-1700015;浙江日报2015-09-1700018;浙江日报2015-09-1700020;浙江日报2015-09-1700021 2 2015年09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