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产业转型续写生态新篇章
春花秋果,乌溪流芳
记者 赵峥琳
通讯员 胡小飞 严蓓蓓
乌溪江,古称东溪,又称周公源。其水甘冽纯净,是衢州城区60万群众以及下游群众的饮用水源。她如玉带一般,串起衢江区的湖南、举村、岭洋、黄坛口等4个库区乡镇。
然而,甘甜的乌溪江水也曾经苦涩。曾几何时,乌溪江流域农户养猪,高耗能企业直接用水取水。
为了保护好这汪绿水,2013年4月,衢江区开展乌溪江饮用水源综合整治,流域内生猪养殖、玻璃拉丝等当地的主要产业,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水质因此好转,经第三方国际顶尖检测机构——瑞士SGS公司环评检测,29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一类水标准,也大大好于美国环境EPA指标。
新的经济支柱在哪里?如何鼓起农户的钱袋子?衢江区探索多种模式,尝试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库区乡镇实现了生态转型,一级水源愈发甘甜,青山秀水重焕生机。
荒山绽金花
养猪户转型成花农
日上三竿,湖南镇白坞口村村民杨冠梅正忙着给水栀子松土、除草。两年以前,这儿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生猪禁养后,村里的荒山地被一家生物企业承包,杨冠梅等村民转型成了花农,在荒山垦出近千亩梯田,植起片片水栀子。
“今年山上开满花,又香又好看。”48岁的杨冠梅原先养了40多头猪,猪圈就建在屋后,“味道很重的,但是也不知道做啥好,只能养猪。”如今,猪舍拆了,她在家后的空地上也扦插了几株水栀子花,“平常来山上侍弄下,一天工钱70块,还可以的。”
村支书姜根耀说,白坞口村位于乌溪江黄坛口水库上游,村民从前的主业是养猪,最多的时候,村里存栏一万多头生猪。“养猪有污染,猪粪猪尿有时还会流进乌溪江里。”姜根耀说,2013年生猪禁养时,不少村民有情绪,认为断了收入,“我们一直在考虑不养猪了做啥,后来镇里引进水栀子种植加工产业。”
青角亭山土质不好,缺乏植被,水土流失较严重。水栀子耐瘠薄,根系发达,在村民们的努力下,荒山披新绿。四月花开烂漫时,更是成为一道生态美景。如今,水栀子结出了一颗颗果实,果实可萃取金黄色的天然色素,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至今,乌溪江流域共拆除猪栏、猪舍面积15.6万平方米,削减生猪存栏3.6万头。为鼓励养猪户转型,除了白坞口村企业承包、村民出工的形式,区政府还为库区农户免费提供水栀子花幼苗,种植取果后由企业收购。到目前为止,湖南镇、岭洋乡、举村乡等乌溪江库区乡镇建立水栀子种植基地一万余亩。春看花,秋收果,一个连接一、二、三产的新产业正在形成。
厂房变菌房
企业关停种菌菇
不透光的房间里,一袋袋菌棒整齐划一,小小的茶树菇正破袋而出。“今年种了一百来万袋,利润几十万元吧。”湖南镇破石村村民应成国时不时察看下茶树菇长势。这是种植收获的第一年,他不敢掉以轻心。
菌菇房原是玻璃拉丝厂房。此前,破石村有玻璃拉丝企业13家,利润可观。破石村地处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核心区域,玻璃拉丝企业能耗高,会产生清洗废水和垃圾,对水源保护不利,2013年被全部关停。
“厂子关停以后,我们就请来师傅学习食用菌种植,今年5月,茶树菇开始有收获了。”应成国说,关厂的损失很大,他也有过抵触情绪,但最终还是决定转型。“毕竟我们那个企业建在水源地不合适。现在种菌菇虽然没以前收入高,但没有污染,前景也不错。”
原玻璃拉丝厂的工人,也回到应成国的菌菇农场就业。
“收入还可以,我主要想自己学点种茶树菇的技术。”村民范国明在包装新鲜采下的茶树菇,在他看来,如今的工作环境大为提升,“以前声音很吵的,车间里还有很多粉尘,做起来也辛苦。”
“原来在厂里就是生产工人,现在能学点技术,以后成立合作社了,可以自己回家种菇,再交给成国他们统一销售。”与从前一成不变的工作相比,范国明对未来多了些盼头。
种植菌菇,成了玻璃拉丝厂转型的好路子。最早转型的笔架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多名职工,已经发放工资上百万元。
如今的破石村,再不见随意堆放的玻璃碎渣,空气中弥漫的粉尘也消失了,江畔新建乌溪江度假村已经结顶,正在内部装修。作为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破石村还有成群的明、清古建筑,以及笔架山、砚池、牡丹台、双蝶峰等著名的“破石四景”,连同湖钟潭、文昌阁以及新发现的流纹岩节理石柱,如今破石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村在绿中,人在景中。
梯田种草药
特色农业促增收
举村乡龙头坑村的大棚里,一畦畦三叶青露出绿油油的嫩叶。这是一味贵重的中草药,适宜的土壤种植、乌溪江清水浇灌,目前长势很好。山上的梯田,绿草为篷,掩映着油用牡丹、元胡、贝母等中草药。
龙头坑村90%的土地种上中草药,是衢江区名副其实的中草药基地。而在2013年引进草药种植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猪与外出打工。“草药的收益很好,我们村现在有两个草药家庭农场,全村300多农户参与。”村支书温作群介绍,龙头坑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先是吸引外来客商投资建立中草药基地,接着本村也建立家庭农场,通过就近雇佣劳动力的方式,解决了当地80%农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龙头坑村已形成种植油用牡丹、元胡、贝母、桔梗、厚朴、白芨、三叶青等10多个品种、面积达500余亩的特色中草药基地,并且带动周边翁源村、举村村广泛种植以油用牡丹为主的中草药,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温作群还找来衢州的朋友,对接互联网销售事宜,打算把村里的高山蔬菜通过网络销售出去,“除了中草药,我们村的高山蔬菜也小有名气,如果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又是村民致富的一个途径。”
利用生态优势,库区各乡镇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黄坛口乡紫微村,51岁的金宪凤种植樱叶,在村里企业加工包装樱叶,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黄坛口乡的生态条件特别适宜樱叶生长,好山好水种植出的樱叶能通过苛刻的出口日本标准。如今,黄坛口乡的樱叶种植面积达700多亩,年创外汇600多万美元,是我国最大的樱叶种植、出口基地。
好山好水也吸引了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的关注,衢江区与中国美院艺术建筑学院签订双向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南部山区再造项目,由王澍团队对举村乡翁源村、洋坑村等古村落进行规划,保护现有的山水脉络、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