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一独居老人猝死家中引关注
不该遗忘的角落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王鹏程
初秋的午后,杭州湖墅新村格外宁静。
然而,某居民楼202室楼道窗户,4根被液压钳截断的铁栅栏,却以一种扭曲的状态突兀地存在,仿佛告诉人们这里曾发生一起让人扼腕的悲剧。
9月7日上午,78岁的独居老人陈有明(化名)被发现猝死家中,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漫长的数小时后,当消防队员破拆进入时,老陈已经没了呼吸。
悲剧之痛
最早察觉陈有明出事的邻居魏大妈告诉记者,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魏大妈与老陈同岁,退休前同在杭州链条厂工作。
据魏大妈回忆,老陈的生活比较规律,因为他一个人住,魏大妈经常会去敲敲门。9月7日,魏大妈从早上7时多一直敲门到8时多,都没看见老陈出来,赶紧跑到社区寻求帮助。
社区书记马上带着工作人员赶来,在路上他们给陈有明唯一的女儿——38岁的陈芳(化名)打电话。不过让很多人、尤其是魏大妈难以接受的是,陈芳表示“请假不方便,过不来”。
无奈,社区只能报警,并拨打了120。经初步诊断,陈老伯在凌晨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据魏大妈回忆,老陈搬到这里10多年,女儿来看他的次数屈指可数。
其中的缘由,或许和老陈与妻子早早离婚,女儿一直跟着母亲长大有关。陈芳也曾对媒体表示,父亲性格孤僻,经常发脾气,所以平时很少来看他。
魏大妈觉得,毕竟是亲生父女,怎么能这么冷漠。老陈平时非常节俭,有时候邻居看不下去,就当面说他:“你留着钱干嘛?你女儿又不来看你。”但老陈总是笑笑,不说话。
前几年女儿要装修房子,找父亲借钱,老陈给了。但老陈有事,魏大妈联系其女儿却并不顺利。魏大妈告诉记者,老陈平时有高血压,不久前查出患有心脏病。
老陈被查出患有心肌梗塞的前兆,8月16日做了心脏支架手术,9月3日出院。9月6日晚上,魏大妈还听老陈表示有点气急,放心不下,第二天一早又去敲门,没想到这么突然地走了……
独居之苦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老陈去世这件事情带给他们最大的冲击是,毫无障碍的代入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慌。这个恐慌并不在死亡本身。但怎样老去,却是可以选择的。
老陈的邻居、家住6楼的王秀晶(化名)今年76岁,也是独居。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身边,而且陈有明就比自己大了两岁,让她很是担心自己的状况。在她看来,魏大妈的子女让人羡慕,虽然她的老伴逝世8年,但5个子女轮流每晚陪母亲睡觉。自己两个儿子住得远,平时工作又忙,仅仅两三天才来一个电话,让她觉得万一出事了,心里有点慌。
为此,她特意拉着社区工作人员沈艳聊天,希望社区能不能在每天晚上8时左右,给他们这样的独居老人打个电话?在做了15年社工的沈艳看来,这个要求虽不过分但实在让人为难:“社区也就10来个社工,要管全社区1000多位老年人,怎么管得过来?”
原本,社工想帮陈有明申请养老服务补贴,这样他就可以获得每月一定时间的专业人员服务,但老陈的月退休工资超过了规定3000元的上限,只能作罢。社区又嘱咐楼道小组长经常上门看望,还拜托邻居经常关照,但悲剧依然发生了。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截至2014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45.08万人,全省纯老家庭人口数(指独居或同住成员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为225.7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9%。虽然各地已经构建起不同程度的居家养老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纯老家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何处置,还是让社区一筹莫展。
待解之局
如何照顾独居老人,各地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努力。去年,杭州试点的首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在江干区闸弄口街道落户,重点就是为辖区老人提供安全援助和关爱服务。
这些安全援助,主要由5个“安全智能卫士”的电子设备保障,包括烟感探测器、煤气探测器、红外人体感知仪、随身紧急按钮、综合报警主机等。一旦老人出现身体意外,或家中出现煤气泄漏等险情,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报警,社区的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现场救助。同时,还有专人接听老人电话,陪他们聊天排解孤独。
然而电子化的手段,到底能否代替人的作用,还有待商榷。魏大妈告诉记者,老陈前些年也从社区领过一只老年手机,但平时几乎没有看见他使用。“许多电子设备还是需要子女或者专业人员去指导使用,否则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一位社工告诉记者。
老人的心理问题也需要更多关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科教科科长刘健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医院曾做过一个课题,通过筛查、诊断上城区1309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有7.3%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症。“大家觉得年纪大了,劳动能力和收入下降了,觉得孤独是正常的,殊不知很多老年人已经罹患心理疾病。”刘健表示,这要求政府层面、社区、志愿者团体做更多工作,积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一些助老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社会支持。
“这么多的帮助中,家庭的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刘健指出,家人尤其是子女的主动关爱,可以让老年人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