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用行动唤醒身边的人文历史记忆

杭州古城门,寻踪在今朝

  本报讯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黎晓昕 赵凯鹏)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这首昔日家家户户传诵的歌谣,如今已湮没在城市化的推进浪潮中。杭州的古城墙,如今只剩地名和石碑,但所幸岁月痕迹的背后,是不灭的古城文化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递。

  近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选择追溯杭州十大古城门的文化作为自己调研对象,从查阅资料、宣誓出发,到踏访每一个城门、了解和城门有关的人和事,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保护古城门刻不容缓”的使命。

  寻找历史之根

  大学生们探访古城门的第一站,从找寻城门根儿的印迹开始。

  位于贴沙河畔的杭州古城墙陈列馆,嵌于庆春门城墙内,大学生们拾阶而上,伫立城楼,眼望着还原的古城墙、城门和城楼,杭州的千年历史,犹如长长的画卷一一缓缓展开,勾起了年轻学子们对杭城历史的追溯,让思绪串连起了一个城市的悠长岁月。

  杭州古城门自南宋起便已存在。当时的皇帝赵构,为了抵御外侵,大量修建城墙。随着时间推移,在历经多次拆迁、损毁以及更名后,至明朝时,古城门最终保留了10座,分别是武林门、艮山门、凤山门、清泰门、望江门、候潮门、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庆春门。由于城市建设之需,10城门相继被拆除,另建石碑纪念,便有了今天的杭州十大古城门遗址。

  城楼上,兴致勃勃的老人们边看古城墙边相互聊着天说:“杭州老底子的城墙就是现在的环城东路,过了这儿,就是城外,城墙外都是菜地和池塘。”“杭州的城墙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还有,那是当时的人们住在城里城外的区别……”

  小分队的队员们细细听着,拿笔一一记录,不时地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纪念。踏入陈列馆,古代杭州的故事,徐徐展开。一张张旧照片、一块块古砖墙……我们仿佛在这本物化的历史书中,与时空对话,与历史对话。

  如今,这古色古味、古韵悠扬的巍峨城楼也成了人们读懂杭州的起点。“这里是杭州历史的命脉,是杭州独有的魅力。”小分队队员周介媛深有体会地说。

  赞叹文化魁宝

  寻迹的第二站,在凤山门。和其他古城门的石碑记载不同,鼓楼旁、横跨在中河上的凤山水城门有着独特的印迹——这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

  跟随年轻学子,我们走进石砖古朴、有年代感的凤山水城门。城门两边都已经断头,只剩下了中间拱形的一段,顶部还是城墙的形状。转到南面,就看到了刻在拱门上方的“凤山水门”四个字。唯有水门静静地矗立在中河上,向来往的每一个人讲述着隽永岁月。

  “为什么是水门?这个水通往哪儿?”学生们不禁生问。

  杭州古文化研究者老金,听说了大学生们的来意,乐呵呵地为他们做起了讲解。其实,南宋时,杭州有5座水门,凤山门就是其中之一。元朝开始,钱塘江水“自龙山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凤山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

  小分队的成员们跟着老金一路走一路聊。“凤山门外跑马儿”,说的就是当年的情景——1908年,美国传教士费佩德这样记录凤山水城门:“凤山门是一个双重大门,旁边还有一个水门,有大量运纸的船从那儿通过。”城墙的顶上,有一个轱辘,上面悬挂着篮筐。“通过这个篮筐,人们花大约一个便士的价钱,就可以把自己吊进城去。”

  如今,凤山水门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最珍贵的闪光点。凤山水城门下近二十米的河道保留元明时期原状,成为研究杭州城池变迁的重要坐标。

  城门旁有2.2米高的浮雕围墙上,雕刻着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古朴有趣,浮雕分婚嫁、市井、码头、笔绘四个部分,讲的都是城门边的生活。大学生们细细观察着城门周围的每一寸城市肌理,兴致盎然。

  共护古门未来

  “从历史记载看,南山路一代为吴越、南宋都城以及元末、明、清杭州古城的西城墙沿线……”于是,大学生们顺着以“黄金湖岸风景线”著称的南山路,由南向北骑行,一站接一战探寻沿线的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

  “‘古候潮门’的石碑在一个环岛花坛里,‘古清泰门’则被树林团团包围……”寻到如今的古城门石碑,大学生们既欣喜又惋惜——无论是哪一座城门,都已被一座座孤单的石碑所取代,仿佛孤独地散落在杭城的角落里。

  “现在住在古城门附近的居民,都不清楚古城门遗址的具体方位了,更别说知晓这些城墙的历史积淀了。”探寻中,不少市民的话让学生们顿悟,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呼吁,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和行动。

  “我承诺,保护古城墙,不破坏、不乱涂、不乱画,还古城门七彩未来……”大学生们连夜赶制了一批古今城门对比照,邀请市民、游客在精心制作的“虚拟城墙”上进行签字留言,共同保护古城门文化,短短两小时签名数量就达到了200余个。

  在寻访活动的尾声,学子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现在的古城墙、古城楼、古城门虽属于新建还原,但是古城墙却可以留下‘自古繁华’杭城的岁月履痕,使一个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下去。怀旧情结,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的肌理在不断演变,而不变的是那一段段深入人心的历史。自觉珍惜一砖一石,守护一坊一街,这不仅是为了记住城市的过去,更是为了共筑城市将来,许十大古城门一个七彩的未来。”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杭州古城门,寻踪在今朝 2015-09-15 4011683 2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