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天下·看时事

上海闸北为创业企业营造内涵式发展环境

“不成文的规矩”支持草根创业

  据解放日报9月13日报道 “政府部门对我们的支持不是条条框框,而是渗透式的——比如在园区里,有我们三家合作伙伴,他们既是我们的客户,也是供应商,这样的生态环境比资金更重要。”在面对政府如何支持创业者这一问题时,上海闸北区内的创业企业洋码头CEO助理仲燕如此回答。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氛围,闸北区用一条条“不成文的规矩”推动全区50多个创业园区内涵式发展,营造更加适合草根创业者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全区已有6个园区初步完成升级、3个正在转型、8个制定了升级方案,各类创业企业蓬勃发展,预计年底至少可诞生3个“亿元园”。

  外观简洁却不失现代化的5iCENTER园区在沪太支路上很是显眼,周围是有待改造的老厂区,但5iCENTER里是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记者走进去时,一场题为“创造,不一样”的创业培训正在进行。台下的听众全是有着创业点子的青年人,他们想学会怎样把点子变成现实。

  谁也不会想到,5iCENTER本来会是一个杂货市场。原来,在专业创业服务机构飞马旅管理园区前,这里的业主已经划出一小间一小间的商铺,打算出租给小商品从业者,因为这是最快获得回报的方式。

  但闸北区在调研创业创新企业需求时发现,创业者需要合适的办公空间,原有的产业园区也得升级换代。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小商品市场没有开,集聚展示、互动、交流、培训功能的创业园区诞生了。原先划分的小商铺也没有浪费——创业企业需要的办公空间本来就不大,甚至只要摆下一张电脑桌就行。

  “和有的地区比,闸北能给的政策支持力度很有限,但这里政府工作人员的想法和我们很一致,就是真心为创业企业服务,包括增加生活配套设施等。所以这里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创业者。”飞马旅园区负责人孙蕾说,园区实际运营刚满3个月,但企业入驻率已经超过60%。

  让企业所在的园区、社区形成开放互通的创业环境,也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根据对创业企业的了解,区有关部门将企业的需要分成园区里的“小环境”和园区外的“大环境”。在“小环境”里,政府部门协助园区管理方,不仅在引入企业时,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源整合,而且在日常运营时,为不同企业创造交流、协作的机会,把园区变成企业之间的共享空间。

  在“大环境”上,政府部门通过为企业与社区牵线搭桥,鼓励社区成为企业新产品、新服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创业企业嗒嗒巴士商务总监张卓元在白板上勾勾画画,向记者介绍最新的服务设想:“我们打算在存在 ‘最后一公里’出行困境的社区开通定制巴士线路,每30分钟一班,接送居民往返家中和轨道交通站点。如果居民认可了我们的服务,也可以选择从家中往返办公室的定制班车服务。”他说,班车的线路设计和运行对企业来说不复杂,可那么快就找到潜在市场,就是靠政府部门的支持。

  尽管园区里很多是初创企业,但闸北区把他们看作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科创中心的草根力量。不过,每个“草根”的要求不同、每个园区的特点也不同,所以政府又不拘一格,“一园一案”引导园区错位发展。

  5iCENTER 内的初创企业很多,“活下去”的需求最迫切,因此政府支持飞马旅这样的创业创新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网络、社交、资本等基本服务;大宁德必易园集中了不少成长型企业,需要举办各类交流活动,于是支持园区设立100平方米以上的众创空间;诺诚1895园区最缺“创客咖啡”等配套设施,政府出面协调为园区增添了“花花卷卷”这一可以为创新创业者轻松交流、迸发创意的新空间……

  闸北区表示,个性化的支持方案很难用“条条框框”来概括,只有灵活的服务才能受到创业者欢迎。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6 “不成文的规矩”支持草根创业 2015-09-14 4010986 2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