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要呵护不要溺爱

  开学了,一个当老师的同学跟我讲起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准高一新生,已经来学校军训半个月了,因为离家远必须住读,她天天晚上打电话向家长哭诉,说要通勤走读,否则就不读书了。家长打电话与班主任商量,说也曾想过在学校附近租房,但离自己上班的单位又太远了,现在心里很纠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孩子不能吃苦、进取心不够也成了困扰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难题。我并不了解这位家长的成长背景,只说现实中常常看到的原因——不少家长在面对子女时,“补偿心理”的本能压过了理性克制的远虑。

  自己小时候没条件学的东西想让孩子学,自己小时候没见过的世面想让孩子见,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但并非所有的补偿心理都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

  过度强势和控制会浇灭孩子自发的兴趣和探究欲,而过度的保护,更相当于剥夺了孩子锻炼独立意识和坚强意志的机会,很多家长拼搏的动力或许就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优裕的物质条件。但家长们可曾明白,艰苦也是一种教育动力。因为人在逆境中更会自强。当孩子什么都不缺,自然不会知道艰苦奋斗是为了什么;什么东西都得来容易,自然不会知道父辈们是涉过了怎样的险滩才撑起了这片绿荫。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是明代宋濂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今天无数家长的迷思:古人身处贫贱犹能立志求学,为什么现在孩子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倒好像是在为家长读书?

  华为创始人、著名企业家任正非曾回忆自己年少时的经历:“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拌合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后来几个月,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块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创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鸡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艰苦奋斗,感恩无私,是无数成大事者共同的特征。艰难困苦更考验人性,但同时也能激发出昂扬倔强的生命内力。

  教育的难题,究其根源是“环境”的难题。试想,要让丰衣足食的一代常念物力维艰,要让温室中成长的一代不惧逆风摧折,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流于说教?

  “少年强则国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需要家庭和学校配合,用具体的教育措施锤炼孩子们的体质、意志。

  或许我们的家长会感到不可思议,但事实确是这样,日本部分幼儿园会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天气中参加半裸锻炼,当你担心孩子会不会冻病时,请听听日本家长的回答:“孩子送幼儿园来就是让他们生病的。”所谓娇弱,难道不是被家长宠出来的?所以无论条件好坏,只要孩子的好胜心尚在,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可以变得坚强忍耐。

  这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形成合力,营造出一种氛围——赋予孩子更高远的理想追求,让他们居安思危,有所担当。

  回想西南联大八年,学生们住的是土墙草顶的宿舍,校园里唯一瓦顶建筑是图书馆,但听听那时候西南联大校歌中的《勉词》:“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时代催促他们奋进,读书为的是国家民族,纵无大楼,也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大学奇迹。

  你是宁愿自己的孩子像母鸡羽翼下的小鸡一样贪恋家的温暖,还是像雄鹰一样直冲云霄、无往不胜?我相信肯定是后者,因为父母之爱的含忍伟大就在于这是一种以分离为归宿的爱——孩子长大即意味着与家的分离,所以要斩断精神上的脐带,让孩子日后具备强大的独立生存的能力。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要呵护不要溺爱 2015-09-14 4007149 2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