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中国美院“千村千生”专项活动走进三门源

寻美古村落 乡风一脉传

  通讯员 郑梦莹 徐增鎏

  记者 李文芳

  前不久,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来了一群才华横溢的杭州客人——中国美术学院千村千生专项赴龙游石佛乡寻访实践小分队。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他们用年轻的双手触碰着千年古村落,制作墙绘、开展美术课堂、参观古宅第、听当地人讲述古村的故事……

  “这片乡野地阔天宽,如果一定要为这次实践做个总结,那一定是够味、够暖、够让人回味!古村的一木一瓦,似乎让我们回到童年,寻觅起记忆里的老家味道。”来自衢州的队员陈俊汝说。

  初识·美若仙境

  留意三门源,得益于朋友圈。最初,队长赵孟希在朋友圈中无意发现“诗画石佛”这一公众号。设计艺术专业的他瞬间被隐匿于山水间的三门源吸引。

  “精美的建筑、雅致的砖雕、独特的联心古桥,这一切美得令人窒息。”随即,赵孟希开始查阅资料、组织队友、申请实践项目立项。他们联系了石佛乡政府,决定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在古村制作墙绘、教授当地小学生美术课,让艺术扮靓三门源。

  当大学生们风尘仆仆地赶到三门源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三门源美若仙境!

  三门,即三座山的意思。这是个古老的村子,群山环抱,有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放眼望去,村前梯田阡陌,村后群山巍峨,乡野幽静,风光旖旎。

  “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是新鲜的。新鲜的是来自古老的记忆,是来自儿时的乡野,来自门前的满目翠绿。” 这是小分队盛宇佳对三门源的初次印象。

  老宅·古韵犹存

  当双脚一次次踩在鹅卵石上,抬头看到远处的青山如水墨铺展开来,关于三门源的历史、人文、民风都随着眼前的青砖灰瓦马头墙缓缓而来,队员们一点点拨开古村绵延的乡土风情。

  三门源村的居民以叶、翁两姓为主,南宋时迁来。翁姓人家讲究耕读传家,叶姓则重商贾。两大家族和睦相处数百年。

  这里的建筑以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为特色,布局严谨,造型精致,气势恢宏,保存完好。民居依傍在山脚,错落有致。从建筑风格上,翁姓老宅显沉稳厚重,叶姓建筑则华丽精美。

  叶氏老宅是村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座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芝兰入室”、“荆花永茂”、“环堵生春”,3幢主体建筑各据一方,以甬道通联,结构巧妙。藻井、梁柱、门楼、窗根,无不精雕细刻,“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图案,刻画得栩栩如生。

  到达第二天,队员们就开始了这次寻访实践活动的最大工程——为老宅制作墙绘。调颜料、勾线、打形,先铺就大致的形和色,再添加细节。两面墙中,一面画村庄,一面绘山水。

  天气炎热,一笔一划间,汗滴从额头渗下。一天下来,人被晒得黑红。尽管如此,所有人都乐在其中,都被三门源这种在时光中静静沉淀的乡土意蕴所陶醉。

  “墙绘真的太漂亮了!”马头墙下,不少游客摆好姿势,“咔嚓”一声,人与古村被瞬间定格。

  乡邻·淳朴和睦

  在三门源,“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自然,更“记得住乡愁”。在隽秀的山水与古宅间,那抹浓厚的人情味儿随着时光发酵。

  队员们住在山脚下虞阿姨家中。虞阿姨做得一手好拉面,面汤由猪骨、竹笋、菌菇熬制,出锅后再浇上自制辣椒酱,一锅热气腾腾的“龙游特色手拉面”,简直是世间美味。一行人跟着虞阿姨做拉面,尽管大汗淋漓,可这种热气腾腾的乡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阿姨,我们给你画个手绘菜单吧!”吃了拉面,赵孟希决定给虞阿姨制作一本手绘菜单来答谢。

  咀嚼美食,触摸砖墙,踏遍青石板路。队员们一遍遍感知到三门源村厚重的历史,以及在数百年村庄发展中形成的睦邻之风。

  “相传明代年间,叶、翁两族发生过矛盾。后来,两族人为了化解积怨,共同修筑联心桥。石桥像一把锁,将由北向南的溪水锁住,有‘北流南锁’之意,从此两家乡邻和睦。”

  走在砌满青石的联心桥上,看到老人们坐在岸边,悠闲地聊天。那一刻,三门源的故事正随溪水缓缓淌过记忆,仿佛展开了一幅温清的乡土画卷。

  离开三门源的前一天,队员杨淦在日记中写道:“村里连不上网,这反倒让我们更加闲适了。在这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村庄,有时夜风吹在脸上,时光停滞,温暖加倍,这让我感觉,晚风吹来的是乡亲们的热情。”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寻美古村落 乡风一脉传 2015-09-14 4002921 2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