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工业 变革图强
沈强
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呈现一产小、二产慢、三产快的特点,发展服务业和刺激消费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一些地方对工业产生了片面思想认识,出现了“去工业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工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新常态下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肩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历史使命。工业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新型城镇化的主动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保障民生的主支撑。
工业是现代化的核心。工业化在现代化中起着先导作用,为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又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和社会分工。当今全球美、英、法、德、日等现代化国家无一不是工业化国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战略再造国家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省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生产力不高、收入偏低、大量农业人口转移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依靠工业化,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极大提高生产力,加快现代化步伐。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从全球看,工业竞争依然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和主要形式,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工业仍然是出口的中坚力量。再从我省省情实际看,近10年来,全省约40%的GDP和工业经济中90%以上的产值、99%的出口交货值、92%的利润、90%以上的利税来自于制造业,全社会42.3%的从业人员、60%以上的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50%以上的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也都来自于制造业。
工业是创新驱动主战场。一方面,工业是推动技术创新、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核心载体。从国际上看,大多数的技术创新源于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的70%产生自制造业。另一方面,破解产业创新缺位、科技与工业“两张皮”、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在于做强工业,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以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为抓手,让创新有业所依、有物所附,形成工业促创新、创新强工业的良性循环,真正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影响工业做大做强的诸多因素中,体制机制无疑具有先导作用。面对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殆尽,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发展观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改革红利推进工业创强。
转变政府职能。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建立“权力清单”,明确政府部门行为边界,梳理职能权限,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坚持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以市场力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依法执行各类法律法规,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秩序,以行政力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做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最大限度放开管制领域和市场准入,建立各类主体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以市场主体力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财务管理清单”,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更多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倾斜,以资金力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政务服务网”,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以公共服务力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完善产业政策。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前瞻性研究,深化工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的共性问题,加大土地、金融、财税等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力度,形成相对完备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发展指导目录,大力培育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制修订标准体系,严格淘汰落后产能,抑制过剩产能,以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立市场倒逼机制。严把用地、用能、排污指标安排、项目准入、履约管理等环节,规范管理流程,明确以“单位产出论英雄”的企业、行业和各级政府评判标准,形成强有力的倒逼约束。加大差别化电价、水价和排污费等要素资源价格政策实施力度,对单位产出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实行要素加价征收;对单位产出较好的企业,实行与要素挂钩的分配制度,倒逼粗放发展企业转型发展或退出市场。稳步推进用能量(权)、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有偿转让、合作交易与协作使用机制。
加强依法治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在土地、环保、能源、税收、质量、安全生产等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执法机制,推动企业规范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绿色、安全生产、依法纳税等责任意识,加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推行绿色清洁生产,鼓励制造方式创新。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共同参与到对企业依法诚信经营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安全损害、纳税、制伪售伪等方面违法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