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直播生产过程,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泰顺山货“赶鲜”互联网

  本报讯 (记者 徐齐 县委报道组 虞佳琳 张陈晨) 近日,由泰顺90后青年创办的涉农互联网项目“我要赶鲜”,获得新明集团有限公司5000万元风险投资。这也是迄今温州全市获首轮融资最多的涉农互联网项目。

  “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农产品销路问题,消费者最大的担心是食品安全和新鲜度。互联网给了我们解决这对矛盾的机会。” 23岁的公司负责人巫逢洲说。

  今年初,“我要赶鲜”在泰顺挑选了几家红薯加工大户,员工下村和农户们一起晒制红薯干,并将图文晒到网上。客户当天下单,第二天就能收到刚晒好的红薯干,“嚼上一口,都能尝出阳光的味道”。前后3周时间,仅靠在朋友圈中推广,“我要赶鲜”就卖出两吨多红薯干。

  “利用好‘互联网+农业’,地理位置的偏远不再是泰顺发展农业的劣势,原生态无污染、秉承传统工艺的优势得以凸显。” 泰顺县副县长杜成威介绍,今年以来,泰顺县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打造“智慧农业”平台,让消费者远程就可以看到新鲜、安全的农产品在泰顺的生产过程。

  浙江原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泰顺“智慧农业”的试点企业。在企业位于温州市区伯爵山庄附近的直销门店里,不仅陈列着贵妃鸡蛋、高山大米、茶籽油、高山红茶等泰顺特色农产品,还放着两个大尺寸电脑监控屏幕。“贵妃土鸡如何散养、吃什么饲料,在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眼见为实,很多人就是看了监控视频后才放心购买的。”原泰董事长徐伟凑介绍,今年上半年,该企业营业额达800多万元,比去年翻番。

  真正要架起山里小生产和山外大市场的“金桥”,打通物流进出村的“最后一公里”是一个关键点。目前,泰顺仅有物流企业10家,业务拓展至中心镇的仅有3家,且需加收服务费,物流费用较高。

  为了解决农村物流的短板,泰顺巧用资源,利用进镇入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解决这一问题。原本从事汽车销售的胡永远正是看到“互联网+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上半年成立了浙江万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7月,司前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成立。该网点具有教农民网上购物、费用代缴等服务功能,还借助自有物流配送平台,真正实现电子商务进村入户。

  截至目前,泰顺全县电商企业(网店)达210家,其中涉农电商就占112家。今年上半年,涉农电商交易额达5100万元,同比增长51%。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泰顺山货“赶鲜”互联网 2015-09-13 3987200 2 2015年09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