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浙江国土

舟山:
因地制宜谱写节地新篇章

  舟山:

  因地制宜谱写节地新篇章

  本报记者 蒋敏华

  通讯员 徐征 任卿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舟山的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在人均指标方面,更是大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密度是全省的1.48倍,人均土地面积约为全省的65%,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省的59%。

  2011年6月,舟山群岛新区正式获批,从而奏响了建设一个国家级海洋经济新区的序曲,舟山市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无论是引进企业还是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要素的支撑,否则一切就都成了空中楼阁。舟山新区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与当地土地资源极其匮乏的现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舟山人深知,若这一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新区建设发展的大局。如何通过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变不可能为可能,更好地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大项目省下更多“口粮”,成了舟山市国土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规划、盐场蝶变、农村集聚、矿山复绿……在最近几年的实践中,舟山市抓准脉搏,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途径。

  规划为先:

  把好土地利用源头关

  在土地粗放利用的时代,规划往往不被人重视,甚至会成为一张可有可无的图纸。事实上,规划上的纰漏往往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用地的不合理,并进而对一方经济或者城建带来不利影响。一项科学的土地规划,对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贫方知米贵。长期以来土地匮乏的现状,使得舟山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危机感,更能理解“用好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意义。正是这样一种危机感,使得舟山市相对更重视土地规划,更希望用规划这只“水龙头”,把好源头关,避免土地浪费现象。

  《舟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舟山市当前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份长达4万余字的规划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比如,规划要求至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30%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并努力实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减少。而在单位用地产值方面,规划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至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万元海洋生产总值用地量降低到16平方米/万元,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

  规划还要求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退二进三”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求全市2013~2020年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不低于1600公顷,并把指标切分到各县(区),这就使得“秋后算账,事后问责”成了可能。此外,规划还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由舟山市政府对县(区)政府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考核,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节约集约利用相挂钩,从而有效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导向。

  盐场蝶变:

  助力优质大项目落地

  历史上的舟山,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产盐区之一。舟山的沿海滩涂,从数十亩到数百亩,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盐场。这些盐场对舟山经济曾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盐业市场的变化以及舟山新区建设的启动,经济附加值低、土地占用量大的盐场,愈发显现出它不合时宜的一面。

  怎么办?近年来,舟山及时抓住一些盐场经济效益低下亟需转型升级的契机,关停部分盐场,并对盐场土地加以盘活利用。关停的盐场成为舟山的“土地仓库”,为近年来入驻的一些优质大项目化解了燃眉之急,从而成为舟山“腾笼换鸟”的特殊方式。

  中海油舟山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项目;其前身为浙江和邦化学有限公司,于2005年通过定海区政府招商引资落户马岙镇北海社区,计划供地1200亩。然而,马岙镇是定海北部的重要粮食基地,这一项目将占用大量的农田。为此,定海区与该公司积极协商,帮助其重新选址,并缩小用地规模。最终,中海油舟山公司在废弃盐田的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占地656亩的生产基地,整个项目未占用一分耕地。原计划另选址20亩土地用于办公楼建设,但是中海油舟山公司通过合理布局,在厂区内挤出了一块闲置土地,并最终盖起了办公楼。如今的中海油舟山公司,已是舟山规模较大的现代型石化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以最小的土地牺牲换来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石化行业的一个标杆。

  舟山市科创园,也是盐场蝶变的产物。该科创园是舟山海洋科学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规划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体量,对舟山市的用地压力可想而知。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盘活利用周边盐场,成了一种最务实可行的途径。已建成的科创园一期占地77.47亩,大部分土地都是原先的盐场。如今,浙大网新、舟山盘石等一批企业已经入园,将为舟山新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因子,对改善和提升舟山经济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舟山市已先后有数千亩盐场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入市,成为一些大项目落户的阵地,大大缓解了舟山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盐场正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新时期的舟山建设中继续发挥独特价值。

  农村住房:

  探索搬迁安置新模式

  通过农村集聚、移民搬迁等形式,向农村挖掘土地潜力,成为舟山市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其中,定海区的成效最为突出,探索农村住房建设新模式的同时,为舟山的经济发展拓展出了一片空间。

  定海区白泉镇的金山村,是当地的一个普通山村,地处金山水库下游,交通不便。随着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金山村“两委”响应村民对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新需求,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选址白泉镇万变山地段,建造安置居住小区,于2004年底正式立项。搬迁工作充分遵循自愿的原则,最终搬迁户数170户。搬迁之后,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交通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此外,金山村安置居住小区建造过程中节约了大量土地,最初的方案是一户一宅安置形式共需土地83.5亩,后调整方案采取多层住宅楼的形式,仅占地28.82亩,节约土地2/3。原先每户需要占用0.491亩土地,现在人均实际占地仅0.057亩。在170户村民搬迁之后,原先的宅基地收归村集体,新增耕地面积5.66公顷。新增的这些耕地,很快就变为现实的财富:由村里统一招标给种养殖大户,并引进相关企业,实现村民增收创收。

  类似的做法还有普陀区,通过旧村拆迁有效盘活建设用地,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保障。普陀区六横镇石柱头村有村民554户,总人口约2100人,全村集体建设用地约450亩。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该村搬迁采用小区集中安置和单家独户宅基地集中审批两种方式。其中集中安置小区占地面积约77亩,单家独户安置点占地约240亩,共占地317亩,比搬迁前省了133亩土地。搬迁后,户均建设用地从0.81亩降到了0.57亩,降幅达到30%。如今,在石柱头村原址上,六横煤电一体化项目已经拔地而起,将为舟山经济的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矿山治理:

  关治结合旧貌换新颜

  舟山并不是一个矿业大市,但是基于舟山新区建设“海上花园城”的需要,近年来舟山大力整治矿山,以“四边三化”和绿色矿山建设为主抓手,使得昔日千疮百孔的矿山旧貌换新颜,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

  自2003年起,舟山就已启动了废弃矿山自然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到目前共关停各类矿山513座,治理各类废弃矿山84座,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46亿元,复绿矿山面积122多万平方米,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95%以上。

  从2013年开始,舟山启动“四边三化”工作,对国道、省道、航道两侧视觉范围内的废弃矿山进行集中治理,省“四边三化”治理项目11个,市“四边三化”治理项目9个,目前已有16个项目完成治理。

  在矿山治理的过程中,舟山逐渐探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严格落实矿山治理备用金制度,及时调整备用金最低收取标准,从2004年的50元/平方米调整到2009年的80元/平方米,再到2013年的120元/平方米。对矿山治理工作予以资金保证,定海、普陀两区的出让金全部返还用于项目治理,岱山县每年安排出让金的30%用于项目治理。此外,舟山市还对市级绿色矿山企业予以重奖,两年后经复检合格,最高获奖40万元。当地还根据海岛气候环境特点,将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引入到矿山治理中来,将现代工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07年开始,舟山已累计建设完成3家省级绿色矿山、12家市级绿色矿山、3家县级绿色矿山。随着创建工作的推进,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矿山披上绿色新衣,为这座“海上花园城”释放更多正能量。


浙江日报 浙江国土 00006 舟山:
因地制宜谱写节地新篇章
2015-09-12 浙江日报2015-09-1200006;浙江日报2015-09-1200009 2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