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陈耀10多年带领孩子探索大自然

科学课激活好奇心

  本报温州9月9日电 (记者 徐齐) 教师节的前一天,当一辆黑色自备车驶进永嘉县沙头镇石公田小学时,全校27个孩子的眼睛齐刷刷看到窗外。“陈导来了!”“太好了,太好了!”孩子们欢呼着。

  被孩子们称为“陈导”的男人是刚被评为全国十位“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之一的温州小学老师陈耀。对孩子们来说,陈耀来了,好玩的科学时间就开始了!

  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陈耀总是带着孩子们走向大自然。为了带领孩子做实验,陈耀开坏了自己的两辆汽车,贴进去了10多万元的科学实验器材。他行程百万公里,爬遍了温州方圆百里每一座山,发动家庭实验室2万多个。同时,也诞生了2项学生们的国家发明专利,获得了900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大赛奖。

  “小眼睛工作室”

  开一扇好奇之窗

  “芝麻!开门!”一声幼稚的喊声之后,门开了。

  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空间,一排长长的单层柜子上放满了模型汽车、无人机、轮船的发动机、精致的赛车;四面大窗户上,挂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植物。

  这个简陋却又好玩的工作室,叫做“小眼睛工作室”,因为创建者陈耀老师的眼睛比较小而得名。

  “小眼睛工作室”是一个很神奇的团队,能够加入到这个社团是学校里很多孩子的梦想。尽管很多孩子都会经常到这里参与科学活动,但由于精力有限,陈耀还是从这些孩子中筛选出了一批固定成员,定期参与户外的科学考察活动。入选的标准很奇葩,那就是哪些孩子自发到工作室的次数最多,不敢进工作室里来却又天天趴在窗户上看的孩子优先录取。

  “小眼睛工作室”建立12年来,2000多名孩子获得了各种市级以上科技类奖项。后来,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成了忠实的义工,参与乡村的科普慈善,很多孩子成年后仍然继续担任着义工工作,奉献仁爱之心。

  从户外科考队

  到家庭实验室

  “出发!”9月初的一个周末,50多名城乡孩子在家长义工的带领下,开始从山脚下往奇云山山顶出发。

  奇云山是位于浙江温州与青田交界的一座山峰,也是当地很罕见的一个古火山口,每年的秋季是登山的好时候。从山脚到山顶需要4个小时的登顶时间。

  像这样的科考活动每年都会有30多次。这种以山野田园为课堂,以体育、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融合来组织科考的组织形式,被陈耀命名为“山水田园课堂”。

  后来,聚集在周边热衷于山水田园科考活动的城乡孩子越来越多。陈耀觉得应该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这种乐趣,但是就算是铁人也没有办法带领数千名孩子去考察啊!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招募发出,最初只有9位学生报名。9个孩子的兴趣点各异。有研究如何种番薯的,有养蚕的,有养昆虫的,还有养殖“东方蠖”——这种古老的生物会发出“嗷嗷”的奇怪叫声,养它的孩子还特地移植了它所需的全部海洋环境……这个本来无人注意的小计划,意外地引起了家长们的注意。目前,参与“家庭实验室”的孩子从9人扩到温州的260所小学的2万多个孩子。

  “苹果树之友会”

  走进乡村小学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陈耀带着自己的课和研究成果,来到地震灾区给老师们进行了科学教学的培训。陈耀发现,乡村学校亟须科学教育的普及。回到温州,他将孩子们和家长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做些事。于是,“苹果树之友”诞生了。

  位于永嘉沙头镇石公田小学是一所走得只剩下27名孩子的山村小学。从2011年起,陈耀每周两次准时出现在石公田小学简陋的校舍里。陈耀亲自带领山村的孩子们实施田园山水课程,开发出了“打水漂”、“油菜花地的秘密”、“水晶兰的探索”等一大批的田园课程。

  春天来临时,田野上油菜花开了,美术课和科学课老师将一群孩子带到了油菜花田中,孩子们呼吸着油菜花田中特有的芳香,在纸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油菜花田。美术课后,神奇的科学课开始了!一棵油菜的叶子数量是多少?叶片是什么形状?叶缘、叶脉有什么特征?显微镜下,孩子们发现,油菜花子房中的胚珠像珍珠一样闪亮动人。

  “在科学探究方面,山村孩子与城里孩子没有太大差别。”陈耀说。这个仅仅27个留守儿童的山区小学,在2013年温州市海模锦标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以及6枚个人金牌、9枚个人银牌、7枚个人铜牌,还有10人获得了浙江省航模锦标赛二、三等奖。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科学课激活好奇心 2015-09-10 4007193 2 2015年09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