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监督网遍布全省城乡——
党内监督不留死角
本报记者 方力 通讯员 颜新文 吴有亮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保持锐意改革定力,全面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动实现向省市两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并坚持问题导向,拓宽巡视领域,加快巡视节奏,推进巡视向全覆盖迈进,确保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死角,织起一张更加严密的监督网。
日前,省委第三巡视组进驻云和县、景宁县开展巡视,拉开了我省今年第四轮巡视的大幕。按照省委巡视工作部署,今年底前将完成对全省所有市、县常规巡视全覆盖。同时,我省11个地市纷纷启动了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推动我省全面实现省、市两级派驻机构全覆盖。
立说立行,严格把关
——省市两级派驻全覆盖
前段时间,我省在省委办公厅、省人大机关、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统战部等党和国家机关,新设7家省纪委派驻纪检机构,监督39个单位。这一举措,使省一级派驻机构达到35家,监督覆盖103个单位。
推动派驻机构全覆盖,浙江先行一步,立说立行,加快推进省市两级派驻机构改革步伐。“推动派驻监督全覆盖,是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党内监督没有盲区、不留死角的重要一环。”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说,织密织实派驻全覆盖这张网,对靠近监督、深入监督,及时发现党员领导干部问题线索,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省启动市一级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去年,我省率先在杭州、金华、舟山3个市进行派驻机构改革试点。
杭州市直派驻机构总数从34个增加到45个,实现对全市138个市直单位派驻监督全覆盖;金华市采取大部制派驻模式,通过整合重组,新组建15个纪检监察组,并对派驻机构干部管理和后勤保障实行统一管理;舟山市采取党政分开、分类派驻的模式向28家党委机关、25个政府工作部门以及人大、政协、公法检机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市直派驻机构总数从22个增加到31个。
效果有目共睹,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各市纪委按照改革要求,启动了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全覆盖工作。从省级层面到11个地市,派驻机构全覆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规范机构设置,实现“三个统一”。明确了派驻机构统一名称为派驻纪检组,并制定派驻机构改革总体方案,统一规划。明确派驻机构由纪委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向纪委负责并请示报告工作;派驻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单列,由纪委统筹使用。
——确立工作原则,推动全面派驻。确定对系统规模大、直属单位多、监督对象多的部门,单独设置派驻机构;对业务相近、相关或者系统规模小、监督对象少的部门,归口设置派驻机构。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发改、财政等部门,原则上单独设置纪检组。
——增加编制配备,充实人员力量。根据监督任务科学合理配置,并通过划转、调剂、适当增配等方式,加强派驻机构力量。省级层面新设7个派驻机构配备行政编制59名。11个市共增加738名行政编制。
——严把选人关口,优化队伍质量。把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优秀干部选配到派驻机构担任领导职务;派驻纪检组长要交流任职,从驻在部门选调的其他干部一般也应交流任职;对新进入派驻机构的干部从严把关,绝不搞照顾性、安置性安排。
目前,全省11个市纪委派驻机构已覆盖所有党政机关,共单独派驻和归口派驻纪检组407家,归口监督966个单位。接下来,我省将启动县级派驻机构改革工作,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三级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
加快节奏,做专做细
——提高巡视覆盖和频率
去年10月以来,通过巡视移送的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厅级干部3名、处级干部85名,对23名厅级干部和63名处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目前,省委巡视组已完成对杭州等9个设区市和59个县(市、区)的巡视,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处理了一批违法违纪干部。
实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巡视全覆盖,是浙江编织监督网络的另一重要举措。省委巡视机构负责人表示,巡视全覆盖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表明党内监督没有例外、不留死角,这本身就是震慑。
早在2012年,省委就印发了2012—2016年巡视工作规划,为实现全覆盖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这份规划明确了巡视监督范围:纵向包括省政府直属部门、省属国有企业、高校和设区市、县(市、区),横向涵盖党委工作机构、群团机关、非高校事业单位。
这几年来,我省巡视全覆盖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继续深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巡视频率快节奏、多批次,科学统筹协调推进,仅去年就组织了5轮巡视。目前省委巡视组已完成对65个省直单位、9个设区市和59个县(市、区)巡视。按照计划,今年将完成对所有市、县常规巡视全覆盖。年底实现全覆盖任务数的70%。
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参照中央规定的这“三个不固定”的做法,我省建立完善巡视组长库,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巡视组长人员库。目前已遴选4名正厅级领导参与巡视。同时,我省还出台了巡视骨干抽调工作办法,选配一批政治坚定、素质良好、敢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充实巡视队伍。今年共选配巡视骨干3名,抽调审计、财务等专业型干部52人次。
如何将巡视做得专、做得细,除了常规的巡视,专项巡视也不能少。不久前,我省启动对浙江机场集团公司的首个专项巡视,围绕重点事、重点人、重点经费项目开展巡视,进一步扩大巡视覆盖面。专项巡视剑指问题、倒逼改革,从体制机制、监督管理上找原因,促进完善制度,细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考。我省拟新组建3个巡视组,将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相结合。
我省还建立了省纪委纪检监察室巡视工作联络员队伍,组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项检查组,健全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有关部门与巡视机构沟通协作、信息通报共享机制,推动问题线索快查快办。
同时,我省还建立了市级巡视联络机构。建立各市委巡视联络工作领导小组及联络办并配备专职人员,在部分市探索开展巡察工作,借鉴巡视方式方法,重点对市直机关、部门等实施巡查监督。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提升监督质量和效果
全覆盖是形式、是手段,强化监督、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才是目的。浙江始终紧抓派驻和巡视监督全覆盖这一关键,把强化监督职能,作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监督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汇报监督情况,只讲问题,不讲成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省纪委驻省直机关一位纪检组组长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今年3月开始,在总结书面廉情报告经验的基础上,我省推出派驻机构口头廉情报告制度,要求纪检组长每两个月向省纪委班子口头汇报监督情况,重点汇报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问题线索。目前已开展两轮报告。
如何让派驻机构既发挥“派”的权威、又发挥“驻”的优势?我省加强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在省直各派驻机构广泛运用廉政谈话、廉情报告等系列监督措施,并逐步向市县推广,使之成为各级纪委加强派驻监督的一种新常态。
如今,一项办案协作创新机制在我省形成,强化派驻机构纪律审查职能。我省成立协作组,组建骨干队伍,形成由派驻机构主办、省纪委相关室统一组织协调和督办指导、司法与审计等部门协调配合的派驻机构纪律审查新途径。今年上半年,省直派驻机构受理信访举报1200件,初核问题线索138件,立案62件,结案42件,给予党政纪处分49人。
在此基础上,省纪委加强对派驻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把派驻机构工作纳入委厅机关工作范围,一同研究、一体部署。围绕派驻机构工作报告、监督办法、日常交流、办案协作等,制定出台十多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对派驻机构既“统”又“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今年8月3日,中央颁布实施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吸收了巡视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对巡视制度进行了改进完善,也为我省巡视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不折不扣执行《巡视工作条例》,创新方法和手段,做到震慑常在、监督常在。”省委巡视机构负责人说,我省坚持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巡视工作的核心任务。结合实际,把“四个着力”细化为47个具体监督内容,列为“必检项目”。坚持纪严于法、纪挺法前,紧盯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加强对工程建设、利益输送、个人事项报告、执行财经纪律等方面监督检查。
去年10月以来,省委巡视组共发现“四个着力”问题1237件,移交有关反映省管干部问题线索87件,移交被巡视地区有关干部问题线索552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着力抓好巡视反馈和督促整改。对巡视发现问题,省委巡视组原原本本地向被巡视地区反馈,请被巡视地区党委书记、巡视组组长、巡视办负责人对反馈意见签字背书,压实整改责任。巡视反馈的主要问题、各地整改落实情况,也在当地主要媒体和网站公开通报。
巡视结果的运用同样重要。我省落实巡视工作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建立多层级多部门成果运用机制,省委“五人小组”和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每轮听取汇报、现场交办,省领导领题分工抓整改。通过巡视移送的问题线索,已处理了一批问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