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党建

象山一批优秀机关干部长驻乡村

后进村来了“第一书记”

  记者 翁浩浩 县委报道组 俞莉

  “第一书记”,这个响亮而亲切的称呼,正为越来越多象山农村群众所熟知。

  61名来自当地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的优秀人才,带着一颗火热的心走进后进村,此后的一年里,他们将暂别机关工作,作为所派驻村的一员,担任“第一书记”。

  近两个月来,他们把农村当家乡,视村民为亲人,两脚沾泥,一心干事,激活了当地的一池春水,成为乡间田头一道亮丽风景。

  下得去——

  从机关到农家

  在墙头镇合心村,励罕士办公桌上的盆景花沐浴着阳光,一天天生长。

  励罕士今年32岁,是团县委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合心村“第一书记”。第一次听说合心村,她就牢牢记住了这个美好的名字。可走马上任后,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村子有三成的人长期外出打工,村集体年收入只有约5000元,人心不齐,发展艰难。

  “你就是新来的‘第一书记’?”迎接她的,还有许多叔叔伯伯辈村民投来既热情又质疑的目光。一天晚上,她正在村里值班,村民老张跑进她的办公室:“我的房子被台风吹歪了,你必须帮我解决,不然可别怪我!”她赶紧去实地走访,却没发现异常。这是咋回事?原来,老张和另一户村民有建房纠纷,他只想找个法子撒气。凭借女孩的亲和力,她经常找两家人聊天谈心,帮他们解决困难,很快让两家和解。凶巴巴的老张,很快变得和颜悦色。“村民很淳朴,你帮他们办实事,他们就会接受你。”她说。

  “本人一定会热爱赤坎,做到身到、心到、情到、力到……任职期间,诚恳接受群众意见、建议,欢迎来电来访。”在丹东街道赤坎村村委会门口,“第一书记”谢文斌张贴的告白书,引发村民围观。谢文斌是县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干部,平时“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次却一反常态。“只有尽快让村民了解我、信任我,才能做好工作。这么做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说。

  从今年7月起,象山37名县级部门和24名乡镇(街道)的优秀干部走出熟悉的机关大院,担任后进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他们有的是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有的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广袤的乡村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待得住——

  从身入到心入

  至今,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姚翔依然清楚记得,上任亭岙村“第一书记”前,朋友一句“亭岙村在哪儿”,让他的心一下凉了半截。姚翔很快走进了村子:村集体年收入约4500元,没有特色产业,近10年只发展了两名党员,党组织活动时有时无。上门走访时,一位村民提醒他:“我们村10年前就这样,搞不好了,你还是别操那心了。”

  现实种种,让他彷徨。但不服输的他对着村干部发誓:一定要扎根亭岙村,干出一番名堂来。

  姚翔的话语,也是象山县委组织部门此举的初衷:让“第一书记”下得去,身入更要心入,否则一切工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于是,他们为“第一书记”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措施:全脱产进村,任期一般不少于1年,每周至少有两晚住村。同时,建立微信群,开展业务交流,及时为“第一书记”提供帮助。

  茅洋乡花墙村“第一书记”董善英刚到村里时很不适应,向村民了解事情,费尽周折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几名老乡镇主动为她指点迷津。“干部下乡,换上便装,我们与群众打交道,就要学会用他们的语言,以他们的方式交流。”从此,董善英下村再也不戴帽子,不背挎包,直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去拉家常、摸底子,迅速成为村民眼里的自家人。

  “是把我放弃,还是把蒲门村放弃?”7月底,微信群里,贤庠镇某村“第一书记”发出的一条微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这名“第一书记”到村10余天,就有近30名村民前来反映问题,大多气势汹汹,让他难以招架。他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县委组织部负责人的鼓励电话。

  如今,“第一书记”们已经深深扎根在了各自的岗位上。截至目前,他们累计走访群众6000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150余条。

  干得好——

  从客人到主人

  两个月前,鹤浦镇高坎头村村民根本没想到,自己从小玩到大的钓蟹,也能成为致富的金钥匙。

  而让他们有了全新认识的就是坎头村“第一书记”陈兆季。坎头村一半家庭承包养殖塘,主要养殖梭子蟹。“依托养殖业搞农家乐,前景肯定好。”陈兆季嗅到了发展机遇。可当他兴冲冲把想法告诉村干部时,却遭遇一盆冷水。有的村干部认为,村子位置偏,游客根本不会来,办农家客栈更是天方夜谭。“这么好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如果这次干不好,我这‘第一书记’就不当了。”陈兆季当着大伙面发狠誓,终于说服大家,推出全新的钓蟹项目。很快,约钓电话一个接一个,养殖户们甚至应接不暇。在此基础上,陈兆季和村干部一起,选择合适农户作试点,让农家乐有了“星星之火”。

  “治大国如烹小鲜,搞农村工作也如此。只要沉下心来,找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有所作为。”陈兆季说。

  和陈兆季一样,“第一书记”们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清一条路子,带强一支队伍,规范一套制度,推进一批项目,记好一本日记。同时,“一月一抽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点评、一年一测评”制度,也清晰记录下他们的工作表现、村庄变化、群众口碑等情况,确保他们真正发挥作用。

  在石浦镇新鹤村,村民期盼已久的公交线路将于本月开通;在大徐镇下院村,穿村溪坑、村内空地、通村公路、农民会所等经过集中整治,村居换了新颜;在高塘岛乡渔潭村,一项“柑橘产业示范区”项目,加快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61名“第一书记”已全部公开作出承诺,内容涉及村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实事工程推进等10余项。同时,落实帮扶资金670余万元。


浙江日报 党建 00004 后进村来了“第一书记” 2015-09-08 4003770 2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