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管用”一体化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黄岩橘乡大地矗立文化地标
文/ 丁珊 金晨 顾佳晨
“建管用”一体化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黄
岩
橘乡大地矗立文化地标
文/ 丁珊 金晨 顾佳晨
“神圣的土屿府,我们在山前住,祖辈的岁月呼唤,喜看今天的变迁。啊,山前啊山前,我们的家园,这里是贤杰辈出,江河之水后浪推。”伴着韵律悠扬的电子琴声,8月的黄岩区南城街道山前村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一曲当地村民自己谱写的村歌正在广为传唱。“我们乡下,现在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在歌曲排练间隙,70岁的张普法脸上透露着自豪。
的确如此。自2013年以来,台州市黄岩区将农村文化礼堂创建与美丽乡村、特色农业、旅游景点、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同时创新管理,实施理事会、专兼职管理员、乡村大使驻堂制这三大制度,“建管用”一体化打造63家文化礼堂。如今,遍布乡村田野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黄岩弘扬主流价值、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地标”。
沐浴着文化的阳光,橘乡大地正一片似锦繁花。
怎么建:
一村一品特色多
夕阳西斜,晚风习习,海拔500米的屿头乡布袋坑村“夜生活”正式开场。村口不远处的布袋大舞台,一曲《神奇的布袋山》正在热闹上演。农家乐老板黄昌正搬出两条长条凳,摇着蒲扇和一群纳凉、看舞的老少村民聊起天:“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我家门口,天天晚上都火爆!”
布袋坑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山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屿头乡宣传委员喻佳告诉我们,建设文化礼堂,布袋坑村没有大兴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通过改建原本利用率低的设施和旧有的农家书屋,并就地取材,将山乡特色与礼堂结合。
黄昌正家门口的布袋大舞台,就是由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停车场改建而成,不仅没有花费多余的金钱投资,还巧妙融合当地村民的设计智慧。溪石垒砌成台架子,松木板铺成台面,还有灰白相间、韵味十足的瓦片,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村民黄官利是主要设计者,他脸上透着自豪:“这些溪石、松木等原材料,是发动大家就近从溪里、山上淘来的,几乎没花一分钱。”
何止布袋坑。走进凤洋村,只听得乐声悠扬,丝竹声声,一群学生正在文化礼堂重温乡村民俗课。上半年刚举办过的一场“橘花节”,大部分孩子因为在外读书而错过,正巧利用暑假补上这次课。凤洋村正将文化礼堂建设与本土传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借助农业旅游的东风唱起一番大戏。
“天开黄道,紫气东来,吉星高照,祥云蔼蔼……”屏幕上,伴随着阵阵鼓声,“主祭人”上场,换衣盥洗、整襟束带,庄重而虔诚。这一幕,14岁女孩林佳欣看得眼睛眨也不眨:“第一次看到‘祭橘神’,原来我们村里有这样的历史,这次暑假作文我想写一写家乡的橘文化。”
在这里,文化礼堂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以路为廊,以馆为堂,恰到好处地镶嵌在2000多亩橘园中。呈现橘文化的书吧,常常座无虚席,博物馆内的橘凳、橘篮,仿佛在诉说村民辛劳而淳朴的故事……
据了解,黄岩的63家文化礼堂,绝大多数结合当地的特色,将废弃的学校,利用率不高的祠堂、废弃厂房就地改建,实现现有资源的整合,形成集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等多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让百姓在身有所寄的同时,真正心有所栖。
“我们的文化礼堂,各具特点,尤其根据黄岩西部山水秀美、村落古朴的特点,将西部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形成‘绿色、古色、红色’相融合的规划,串联成珠、串点成面,特色明显。”黄岩区委领导说。
怎么管:
三大制度来引领
文化礼堂建起来了,如何加强管理,持续发挥作用?黄岩探索出以理事会为统领的三大专项制度,让文化礼堂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人翁。
“老何,文化舞台好几块板已经坏了,这两天我负责去购买材料,请工人修好。”一大早,院桥镇繁荣村的理事何金根就拿着两块发霉的木板找上了门,理事长何振世检查完后,把维修事宜委托给了他。
58岁的何金根是村里的卫生管理员,他因办事认真在村里出了名,被大伙推选为理事。这段时间,电视新闻经常播放舞台演出倒塌事故,老何上了心。一想到过两天温岭的歌舞团要来村里表演,他主动请缨去检修村里的文化舞台,果然揪出了“病虫子”。
在繁荣村,像何金根这样的理事还有26个,他们大多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骨干,或是办事公道、认真负责的贴心人,既有普通村民,也有外来务工的新繁荣人,只要是涉及到文化上的事,由他们拍板决定。
繁荣村群众活动丰富,羽毛球队、篮球队、排舞队,文化社团有10多支,大理石铺就的文化广场成为最抢手的香饽饽。“老何,门球场一直空着,能不能借给我们用用?”这两天,羽毛球发烧友蒋文行又来找何振世说事了。老何说:“把门球场改成羽毛球场,我现在做不了主,过两天要开理事会,这件事要拿到会上,由理事们投票决定。”理事会不仅在大事上进行民主决策,还是调解村里矛盾的润滑剂,前些天中午,村民徐从加的孙子在村里暑期班吃了批评,赌气不去上学。副理事长孙秀菊放下饭碗,急匆匆带着大学生老师,去他家里沟通协调,当天下午小孙子重新坐回了课堂。
黄岩区委宣传部领导介绍,今年6月,繁荣村文化礼堂已经获得独立法人登记证书,理事会正在探索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通过价值引领和民主管理的相互统一,群众可在自主、自觉、自信中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持续发展。”
乡村大使胡从德一开讲,村里的老少再也坐不住了,鼓掌声夹杂着欢笑声,大家用脸上洋溢的快乐表情告诉你:这台上的,是他们喜欢的大明星!从抗战故事,到省里的“五水共治”,再到村里的纠纷调解,一到胡从德嘴里既接地气又有道理;上郑乡的郑英俊,一口顺溜的“黄岩白搭”成为村里人的最爱,《儿女亲家讲治水》、《小囡家的变化》不仅老年人爱听,年轻人也成为追捧的粉丝。
长期驻堂的乡村大使,黄岩有80多位,并有7家条件成熟的文化礼堂成立了工作室,他们每周在文化礼堂开展主题宣讲,或在重要节庆开展各类仪俗活动。这支受欢迎的乡土队伍,是从最基层的民间艺人中间选拔聘用而来,他们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绝活:或是三句半、顺口溜,或是小品、相声,或是能歌善舞。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通过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文明之风渐渐播进农民心田。
民间艺人有了展示的舞台,更多的群众也不甘落后,通过海选、初赛、决赛、风采展示大会,手工业者、农民、个体户、建筑工人、外来务工者,各行各业的才艺人员加入乡村大使的队伍,创造出一首又一首深入人心的作品。
台上是闪亮的明星,台下少不了一群默默奉献的人。理事会还向村民聘任懂文化、会管理的人员担任文化礼堂专职管理员,做到活动有组织、台账有记录、场地有管理,并通过文化礼堂的短信群发平台、公共微信平台、短信快报、专题网站向村民发布信息。
管理跟上去,考核更细化。 在《黄岩区农村文化礼堂考核标准》中,对一类文化礼堂进行规定“有5支以上兴趣小组或社团,全年举办开蒙礼、重阳敬老、春节祝福等文化礼仪活动不少于6次;开设各类讲座每月1次;举办志愿活动每月1次等”。在建设资金方面,区财政设立文化礼堂创建奖励资金,对不同类别的示范类文化礼堂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怎么用:
项目活动唱主角
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乡村好声音”进礼堂鼓励村民自主设计、自主策划,村民们从看热闹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为闹热闹的主角,一批能说会道、能唱会奏的文艺份子脱颖而出,在舞台上展现一技之长。
晚上7点多,吃过晚饭后,黄土岭村的村民们赶到文化礼堂,挑个前排的位置,兴致勃勃地等待表演。“礼堂里活动多,我们都爱来凑热闹。”86岁的黄阿婆乐呵呵地说,新建起来的文化礼堂已经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从民俗礼仪到节目排练、再到表演,礼堂虽小,但每次演出都被填得满满当当。
周二晚上,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打头阵,“戏迷联盟”在澄江街道焦坑村热闹开场,率先亮相的双胞胎姐妹花只有8岁,年纪最大的是拉胡琴的卢宝坤,已经70岁了, 老老少少在台上唱得卖力,台下一片喝彩叫好声。演出的主要策划者何佩玲说:“之前每天都打麻将,现在姐妹们都讨厌跟我打,打到一半就有电话来催我排节目。”何佩玲还拜了老师,学小品、三句半等等,“以前我唱戏有人觉得我‘很特殊’,现在人人都唱戏了,不唱戏的反而不一样了。”在屿头乡,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代表,根据本村暑期留守儿童多的实际情况,自主申报“经典诵读”的活动项目,“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跟随着带队老师,身着汉服的小朋友在青石砖铺就的礼堂齐声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知礼仪、懂孝道的意识也在每个孩子心中油然而生,13岁小学员卢佳萍说:“玉不琢,不成器。我读着读着,鼻子酸酸的,觉得如果不好好读书会对不起父母。”
礼节民心,乐和民生。卡拉OK大家唱、戏迷联盟、经典诵读、方言故事会等各具特色的活动成为“乡村好声音,梦想大舞台”的内容载体,通过唱、讲、诵的形式,将浓浓的乡土内容融入了文化礼堂。在一曲曲嘹亮的村歌声中,村民们得到了很大的身份认同;在方言故事会中,村民们笑着闹着,彼此之间更亲近熟络了。通过文化礼堂这一平台,文艺的种子、文明的乡风、共同的乡村回忆深深“种”进了农民的心田。
不仅如此,由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社工进礼堂”活动,正在让文化礼堂成为更具活力的文化综合体。去年底,黄岩区文化礼堂与慈善义工协会、环保志愿者协会联姻,由文化礼堂提供活动平台和阵地,各界社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让礼堂成为活动连连的热闹场所。
“10个可乐瓶换一个盆栽,6斤废纸换一盆多肉”,这样稀奇的事吸引了大爷大妈来凑热闹。在新黄岩人文化礼堂里,村民们拎着本来要贱卖的可乐瓶,排队参与这个垃圾换盆栽的活动。“我们把回收的可乐瓶,剪一半,填上泥土、绿植,还穿了一根绳子,可以悬挂起来当装饰。”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王金煕说,回收的废纸经过志愿者的巧手一变,变成了烟灰缸、垃圾篓。
环保志愿者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慈善义工送服务也别开生面。60多岁的义工协会会长徐凤华请来4个专职理发师,来到偏远的三联村。在三联村,村民如果要理发,只能去五六公里开外的镇上,这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犯了难。在理发师手起刀落的“咔嚓”中,王老太掸了掸碎发站起身,“头发理好了,挺好的!”一边往外走,一边还是不敢相信这等送上门的好事:“真不要钱吗?”
据统计,截至目前,黄岩慈善义工协会送服务下礼堂达111次,受益群众9000多人次;黄岩环保协会巡展活动已经走进文化礼堂53次,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次。黄岩通过开展“家风家训进礼堂”主题活动,累计征集优秀家规、家训151条,家风故事40个。
丰富多样的活动,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地,乡村历史文脉及文化基因传承的大平台,正能量的辐射源。黄岩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说:“我们以开展文明礼仪和各类文体活动为主载体,把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主流价值结合起来,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屹立在橘乡大地的红色阵地。”
(本版图片由黄岩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