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海岛护苗队”护送学生13年——
“越洋”上学,一路真情
本报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新学期开学,宁波宁海县长街镇岳井小学的张翎飞老师准备迎接重返课堂的孩子们。可是,他不在校园门口老老实实等着,而是赶着坐上一班轮渡,越过海洋去到海岛村隔洋塘村,那里,20多个学生已等在村口,望眼欲穿。
隔洋塘村是宁海县唯一的海岛村庄,如今,村里的孩子上学要到对岸的岳井小学,求学隔着一片海洋。
“越洋”求学,岳井小学的老师们轮流挑担成为“海岛护苗队”,他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孩子们的爱和守护,风雨无阻地接送学生,一晃就是13年。
上学之路,跨海之旅
张翎飞曾是隔洋塘村村学校的一名老师,他还记得2002年那年,撤并村小学的讯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我们村约有人口1400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越来越多孩子跟随父母走出了海岛,几年下来,村子里的学龄儿童减少得很快,到2002年只有46人,像现在只有学生28人。”张翎飞说,那几年全县农村学校都在进行撤并改革,他们村小学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欠佳,自然成为撤并对象,撤并后,整个岛上的小孩都要到长街镇小学岳井片校就读。
学校撤并,农村孩子上学条件好了,但是上学路远了,这是农村普遍的现象,只是,一撤一并在隔洋塘村造就了一条“越洋”求学路。
站在隔洋塘村向宁海方向望去,满眼是海水。
海岛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与象山衔接,独有西面,与宁海岳井隔海相望。从隔洋塘到象山,有陆路相连,但要去宁海,就必须乘坐轮渡,这就意味着,从村里到学校,中间隔着海,孩子上下学,只能乘轮渡。
“轮渡要足足坐20多分钟,上学不是一天两天,安全谁负责”、“离家这么远,万一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听说还要住校,孩子这么小,生活怎么能自理”……张翎飞回忆道,那时候,不安和担忧笼罩在海岛,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困扰着每个家庭。
“海岛上大多住着老人和孩子,老人不可能每天送孩子坐轮渡上学,有的家庭干脆打算让孩子辍学。”张翎飞说,更让家长们放心不下的是,上学路远,每个小孩都将开始住宿生的生活,每星期只能回一次家,家长们不放心把孩子交给陌生的学校。
上学,不能落下一个孩子!
岳井小学王斯福老师做足了准备,才登上这个海岛招生。他郑重向海岛村民承诺:“每星期有人负责学生上船下船,刮风下雨送到家门口。”村民们这才放心地把60多个孩子交给了岳井小学。
从此,隔洋塘村的孩子们开始了奔波却安心的“越洋”上学路,一届又一届,不断延续。
一路有你,风雨不怕
“整理队形,齐步走!”在隔洋塘村村口,张翎飞老师集合孩子们排好一字形队伍后,便在前面领路,带着孩子们大步往隔洋塘码头方向走去,他不时回头,不让他们任何一人掉队。
张翎飞老师是这支“越洋”上学队伍的固定护送人员,村小学撤并后,他也随着孩子们转到了岳井小学。
队伍的最后是王继武老师,他是这周的值班老师,要负责陪同护送。他一边唠叨着:“一个跟一个,别掉队了”、“靠边走,靠边走”,一边全神留意着孩子们的动向。
到了码头,两位老师数着人头,一个个送上渡船,等孩子们全部走进船舱,才稍稍松一口气。不过细心的他们,一个守在船舱前门,一个守在后门,确保孩子不跑到甲板上玩耍。
大约20分钟后,船稳稳地停在了对岸,学校的校车也准时开到,孩子们下船上了车,约十几分钟便安全到校。
如此默契配合,是年岁累积的。接送孩子,一晃13个年头了。
张翎飞告诉记者,一般每周日下午3时,他们会到村里和孩子们汇合,然后带着他们到隔洋塘渡口坐船去学校,而每周五下午3时,他们又要带着孩子们来到岳井王家渡口,坐上渡船回隔洋塘。“有家长来接的,就把孩子交给家长,如果孩子没人来接,我们就把他们一一送到家中,直到每一个学生安全回家,我才算完成使命。”
“有的老师住得远,可是为了准时接送学生,像王继武老师每周日只能把家‘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因为他平时住的长街镇离渡头有点远,他怕坐车等时间不可控,迟到了。”张翎飞说道。
上学路上,有人一路守护,对孩子们来说,风雨也不怕了。
张翎飞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受到台风影响,附近的码头都被封锁了,船也停止通行,孩子们被困在学校无法回家。当时,学校特别租了一辆车,让老师带着孩子走陆路,从象山绕道,辗转好几个小时,才抵达隔洋塘村。
海的那边,温暖校园
来自隔洋塘的一年级新生沈佳妍第一次离开奶奶,独自出远门,海的那边对她来说,新奇,也陌生。
奶奶鲍斯娟有点担心,尾随着孩子一起上学。“孩子刚上一年级,怎么放心得了?家里有一大堆农活等着,可是为了孩子,农田也顾不上了。”因为担心,隔洋塘几个家长计划上学放学都陪着,还在学校边上租了房子,或者跟孩子一起住,准备长期蹲点。”
在隔洋塘村村校撤并的最初几年,这样的“陪读”军团不在少数。
鲍斯娟一到孩子的新学校,便里里外外仔细考察了一遍。她看见,学校的每个寝室安装防盗窗、无线报警器,两个保育员阿姨于丽英、岳廷华就住在学生寝室内,和孩子们同吃同睡,像妈妈一样照料着起居。
晚上,她们要等学生们完全入睡才能回去躺一会儿。但躺不到两个小时,又得再起床去看看学生,一个晚上起来五六趟,那是经常的事。
早上6时许,辛苦了一个晚上的保育老师就得起床了,不仅要把赖床的孩子叫醒,还得给不会穿衣服的一年级孩子穿衣服。因为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衣服也只好由她来洗了。
“这群孩子因为上学路远,不得不离开父母,我们学校不只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要让孩子感觉到温暖。”王斯福这样说道。
今年4月份,学校还专门写了一份隔洋塘学生食宿楼改建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过教育局确定,地基勘测也已经完成,待新宿舍楼建成后,隔洋塘学生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学校的环境,老师们的认真,打消了家长们的顾虑。鲍斯娟和一群家长们放心了,悄悄地退出了学校宿舍。
隔洋塘村支书张会利说,从小孩住校第一天开始,没有一位家长到他这里来反映学校的问题,让全村的家长都很放心。
他还记得,第一年岳井小学来村里招生时,大约有10多个家长还是不放心,就让孩子去象山县新桥小学上学,但过了一个学期就把孩子转到岳井小学了。
求学路再远,只要有温暖校园等候着,大海也不再是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