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杭州东岳社区,重现西溪哑目连戏——

古剧种,故地重生

  见习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翁文

  “注意,把腿压下来!表情要到位!”“都坚持到这一步了,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夜晚,杭州留下街道东岳社区二楼的排练厅内蚊虫飞舞,一群平均年龄在40来岁的社区居民大汗淋漓,在此进行着“西溪哑目连戏”的日常排练。

  西溪哑目连戏,又名劝善戏,是流传于杭州老东岳地方上的古老剧种,因《目连救母》故事而得名。没有台词或者音乐,全靠表演者的身段、手势、表情和武技来体现内容,唯一可做辅助的是锣鼓和目连号,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濒危剧种,重新获发掘

  41岁的郑捷是西溪哑目连戏表演队负责人。作为生意人,他平时忙得团团转。但只要是跟哑目连戏有关的事,他就当仁不让地里外张罗。

  西溪哑目连戏的发掘人郑发楚,在申报省级非遗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与发掘工作。作为一名学者,他也在为恢复哑目连戏表演奔走。

  2013年8月,二人曾邀请街道和社区有关负责人,共20多人一起讨论哑目连戏恢复的问题。2014年2月,西湖区文广新局、留下街道文化站、东岳社区开始着手西溪哑目连戏的恢复准备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西溪哑目连戏表演队的成员都是东岳社区的居民。他们年龄跨度很大,既有70周岁的郑发洵,又有“80后”的小伙子郑斌。除了部分成员已经退休,大多数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白天,大家在各自的单位里忙碌;晚上,他们聚在一起,开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练形体、打节奏。每周两次的排练雷打不动。

  今年56岁的郑友明在哑目连戏中饰演“白无常”。“一开始大家都没想到这么难、这么累。从压腿、手势等基本动作开始,整整练了3个多月。一个动作要练成百上千遍。”他说,练着练着,有人就提出要打退堂鼓,大家找时机便拉这人出去喝一顿老酒,酒喝好了,人也劝好了。

  东岳特色,梦想传承

  “他们都是零基础,年纪大了,记性也不好。一开始,今天刚把一个动作教完能够顺利走一遍了,明天过来就又忘了。”虽然这样说,指导老师、浙江省京剧团专家朱幼琪还是满脸带笑,“他们现在的形体动作比以前好多了。”

  据介绍,现在的西溪哑目连戏与解放前的有些许不同,加入了一些京剧的元素,准确地说,可以称为“京剧哑目连戏”。“我借鉴了一些其他剧目,给哑目连戏加了白无常喷火,效果非常好,观众也很喜欢。”朱幼琪说。

  排练间隙,其他人都在走来走去、有说有笑。今年60岁的小锣敲击手郑健却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郑健开了一辈子车。前年从上海退休回到老家东岳社区,陪着老母亲。

  从完全的门外汉,到初步能够一气呵成地敲下来,与表演队合拍,这两年动过两次手术的郑健用了4个月时间排练。“我还是想让我们的民俗有个传承。”这就是郑健的坚持。

  之前,表演队一出名为《送夜羹饭》的同类折子戏在老东岳以全新姿态重新登台亮相,大获成功。省非遗曲艺专家徐洪图评价说:“很有东岳特色。”

  目前,表演队正在排练新剧目《活捉刘氏》。他们的梦想,让这个老底子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上断掉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古剧种,故地重生 2015-09-08 3947610 2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