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饲养 产业延伸 循环利用
桐乡猪场登上《科学》杂志
本报记者 陆遥 陈培华
市委报道组 张潘丽
一年出栏6000余头猪,三分之一网售,尽管每公斤56元的价格几乎为市价的两倍,仍是供不应求。
在桐乡市洲泉镇湘溪村,就有这样一家养殖场。不过,与其说是个养殖场,倒不如说是个“养生福地”,生活在这里的小猪,喝水经过三次过滤,呼吸着净化过的空气,住在恒温的起居环境里……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猪圈的卫生,除了专业饲养员外,不让外人出入。
极致的养猪模式,引起了美国《科学》杂志的关注,称其“显著减少了猪粪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污染土壤和附近水源的风险。”
养猪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其长期被诟病,新环保法的实施也让养猪环保压力剧增,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破题的思路。
从健康饲料到品质猪肉
在湘溪村的华腾牧业,小猪的确过得很讲究。通过视频监控,栏舍场景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母猪在产房里吃“月子餐”,猪崽们住在保育室,一群小猪在栏舍里玩情绪宣泄球。各项数据也清晰显示:温度恒定在28℃,自动喂水喂料,强制通风设施运转正常……更让人惊讶的是,不仅猪的排泄物中不含任何抗生素成分,猪粪还被循环利用,做成生物有机肥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炭绵基质土。
46岁的沈建平是养殖场的老板,十来岁时就进入养殖行业,过去经营着一家饲料企业,年产饲料10万吨。在长期的生意合作中,他发现许多养殖户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让猪生长得更快,免疫力更好,而忽视了滥用抗生素这些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猪肉,养猪户自己都不敢吃。2012年,沈建平远赴欧洲考察,干净整洁的猪舍,高度自动化的养猪场,让他大开眼界,找到了企业转型的方向。
回来后,他以年薪200万元请来了比利时原饲料协会主席马克·胡恩。为了配置健康的饲料,他们花费一年多时间,到嘉兴、衢州等养猪较多的城市,采集各地猪场疾病发生、饲料原料、水质土壤空气等数据,深入研究,精心研制配方,严格控制各种原材料的品质,避免重金属含量超标。
“饲料里如果重金属含量超标,猪肉品质不好,猪粪也会造成土壤板结,长期以往影响土地。”沈建平说,为此,华腾饲料的重金属含量控制到仅为国标的十分之一,禁用抗生素,猪的疾病防治改用疫苗、微生物制剂和乳酸杆菌……
吃着不含抗生素的饲料,牧场中猪的生产周期达到240天。为了控制猪的发病率,猪舍内的空气和水要经过多重处理,通过空气净化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水两道过滤加酸化,大大降低猪得病风险。同时还利用植物提取物进行生物消毒法,去除猪舍中的臭味。
从生态养殖到循环产业
生猪养殖造成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桐乡市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后,自2013年以来累计拆除猪舍面积130多万平方米,生猪存栏减少20余万头,削减比例超过70%。而在这里,已经有效地解决生猪养殖的排泄物问题,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循环链。
在沈建平的猪圈里,猪舍的地板是镂空隔板,猪粪直接排入隔板下的集粪池,进行预发酵和干湿分离,水进入污水处理池进行三级处理,干物质则再发酵,制作炭肥。
看着一块深褐色的块状圆柱体,质地均匀干爽,闻起来丝毫没有臭味,反而还有点焦香。这是猪粪经过炭化和氧化,加入有益菌,放入海绵状微生物,最终塑性成为标准规格的炭绵基质土。“这个用作花卉基肥特别好!”副总经理张汉民介绍说,这种炭绵基质土,不含重金属、没有抗生素、保水性好,用来种有机蔬菜、立体绿化,1个月内可以不用浇水。
经过干湿分离的猪粪,还可以制作成颗粒状的生物有机肥,供应给当地的有机蔬菜企业。
“养殖只是我们的其中一个环节。”沈建平表示,下一步,他希望延伸产业链,“我们正打算建设投资‘猪博馆’,以养猪带动观光旅游业,打造全方位的产业。”
目前,牧场内已经用炭肥大面积种植了花草树木,宛若世外桃源。在猪舍边,自给自足的有机餐厅和咖啡馆、配套的有机蔬菜基地也正在建设中,田园牧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