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海宁引入专业机构绩效评估

“第三只眼”盯牢民生工程

  本报讯 (见习记者 张艺萌 记者 陈培华 通讯员 李迪刚 黄丹凤) 暮色四合,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海宁斜桥镇斜桥村村民金石铭带着小孙女出门散步。当他们行至西环桥路时,抬头发现两盏路灯没亮。金石铭掏出手机,拨打了灯杆上的报修电话。

  次日一早,海宁路灯管理公司的两名工作人员来到报修点,登上10米多高的抢修作业车开始抢修。检查发现路灯镇流器出了故障。半小时后,工作人员将两盏路灯换成崭新的专用钠灯,故障排除。

  “这报修电话真管用。”金石铭说,以前,村道上时常有路灯坏掉,打报修电话,却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维修经常要拖上好几天。

  效率之变,源于海宁请来“第三只眼”,紧紧盯牢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实不实,还得专业机构说了算。”海宁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市人大要求有关部门聘请专业机构,对政府民生工程开展绩效评价。经过前期调研,他们选取乡村路灯项目进行评估。

  与以往只注重审核资金使用不同,海宁更注重老百姓对民生工程的评价。在亮灯工程上,市财政局聘请浙江凯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评价部进行评估。“我们派出专业人员,对每盏路灯进行核查,还随机走访村民。”事务所负责人朱良浩说。

  “老百姓的呼声,就是检验民生工程最好的标尺。”朱良浩扬了扬手中的调查问卷说,他们总共发放178份问卷,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乡村道路路灯使用寿命短及维修不及时。“有些村民直接带着我们去看路灯,哪一盏什么时候坏的,都一清二楚。”朱良浩带着评估小组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问题。

  有了“第三只眼”的监督,民生工程变得更扎实。“我们组建了乡村路灯抢修队,力争做到随叫随到。”海宁路灯管理公司负责人董培贤说,他们还在当地媒体、公众微信号上公布报修电话,开通微博受理路灯故障报修。同时加强夜间巡视,尽早发现故障灯,及时修复。

  “第三只眼”还能发现许多问题。走访中,评估小组发现一些乡村公路的行道树又高又密,严重遮挡路灯光线,影响行车安全和居民夜间出行。此外,乡村公路中的部分太阳能灯具故障频出,是导致沿线亮灯率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和相应建议已被整理成绩效评价报告,提交给海宁市人大和相关部门。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第三只眼”盯牢民生工程 2015-09-07 3972474 2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