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体坛风云

姐妹们叙“家事”

——记浙籍老女排国手们

  记者 楼栋 曹林波

  当一场期待已久的胜利袭来时,作为曾经或者现在还是中国女排队员的浙江籍姐妹们,内心的喜悦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6日晚,本报记者采访了她们。唯一缺憾的是老大姐陈招娣已经因病离世。

  汪亚君——曾经是老女排国手的汪亚君,现在在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担任副处长,6日在外地出差,并没有能够观看现场直播,但是依然通过手机刷新闻,第一时间知道了比赛的结果。“真是为这些姑娘们高兴,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汪亚君还记得30多年前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拿到世界杯冠军时候的情景,“真的是非常凑巧,1981年,女排第一次拿到世界杯冠军的时候,也是在日本比赛,最后一场比赛也是对日本,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是3比2赢了日本队,最后拿到的冠军。”

  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这也成为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的起点。中国女排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更是中国在80年代腾飞的象征。三十多年来,“女排精神”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这让汪亚君深有感触:“什么是女排精神,永不放弃就是女排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要体现在球场上,应该要体现在各个方面,我觉得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学习女排的精神。”

  周苏红——目前担任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竞技体育五系主任的周苏红,是中国女排夺取2003年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排金牌的主力球员。

  这一次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的表现,她也一直都在关注着,觉得这一代的姑娘们都很不错。

  不过说起这几十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周苏红觉得可不能仅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那几次冠军上。中国女排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在拿冠军之前,那一批一批的球员、教练,甚至地方上的球员和训练团队,是依靠着所有的人,中国女排才能够重新回到现在的位置,“我们当时时隔16年再拿世界冠军,包括现在,都是依靠着中国女排这一个大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添砖加瓦,才能够实现的。”

  不过周苏红也指出,这次世界杯有几支强队,包括最近几年一直很怵的巴西队,还有意大利、荷兰等队都没有参赛,所以明年奥运会的较量一定比世界杯更加残酷,更激烈,所以世界杯冠军对于中国女排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更多的挑战。

  殷茵——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竞技系副主任。1998年随郎平获得女排世锦赛亚军。“我们昨天就已经发过祝贺了,提前预祝夺冠。没想到今天还打得稍微紧张了一点,但结果还是很好的。”

  本届世界杯,郎平挑战鹰眼屡屡成功,好眼力让球迷称奇,在殷茵看来,这个细节展示的就是那个她印象中处处细腻的女帅。“郎导是女性,比男教练细腻得多。看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仔细认真,挑战鹰眼,郎导是比较慎重的,以我的了解,一般她不会去挑战,出手一定是把握非常大了。”

  在女排队伍里的态度,其实就是郎平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 “她热爱排球,排球就是她的人生。中国女排就是她的娘家,不管她走到多远,她的根是在这里的。95年她回来的时候,女排跌到最低谷,去年回来也是这种情况。我这么形容她,她是中国女排的大女儿,家里有事,女儿肯定是义不容辞的。”

  单丹娜—— 作为女排主力自由人,此前单丹娜曾经多次入选国家队,但是此次世界杯,她却因为在比赛中腿部拉伤,不能随队前往日本参加世界杯的比赛,虽然并不在队伍当中。但是她还是非常关注队友们的表现,6日她通过电视观看了比赛的直播,“看完了之后,就感觉好激动啊。”虽然她不能身处比赛的现场,但是她同样能够感受到队友的激动之情。

  “真是太为她们高兴了,作为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我当然知道她们这一路走过了,挺不容易的,所以最后能够拿到冠军,我觉得她们绝对是配得上这个荣誉。”作为这支新一代中国女排的一员,单丹娜对于自己的队友可谓是充满了信心。

  陈招娣——杭州人陈招娣是郎平的师姐。197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选八一女子排球队,1976年入选由袁伟民执教的中国女排,在队中担任二传和接应,是中国女排主力队员。陈招娣为中国女排1979年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首获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立一等功,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退役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4月,她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浙江日报 人文·体坛风云 00016 姐妹们叙“家事” 2015-09-07 4003515 2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