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合理利用文化礼堂 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青田农村老人乐享“幸福食堂”

  合理利用文化礼堂 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青田农村老人乐享“幸福食堂”

  张爱微

  对于老人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热播剧《老有所依》,把当下中国人的养老难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而在浙江青田,探索实现“老有所依”,已成现实行动。

  青田县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有33万华侨旅居海外,亦有15万“青商”活跃在全国各地,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7.68万人,其中近5万为“空巢老人”。该县根据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创新推出文化礼堂与“老人幸福食堂”配套建设模式,积极传承弘扬孝老爱老传统美德,有效深化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精神引领”功能。

  目前,青田县已在10家农村文化礼堂内成功建成“老人幸福食堂”,其他地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老人幸福食堂”成为当地引领社会风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青田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美好愿景。

顿顿有新鲜菜饭 乐享幸福的晚年

  烧一顿新鲜的,吃两顿剩下的,这是大多数农村老人习惯的生活方式。由于子女常年在外,老人们的生活,简单到了极致。但在青田近几年创办的幸福食堂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中午11时许,幸福食堂的大锅里,热腾腾的红烧肉还在厨师的锅铲下翻滚着。老人们早早来到食堂,各自落座,一边闲聊,一边等着开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幸福笑容。老人家讲究落叶归根,能在家乡安享晚年,才叫幸福。正因如此,老人们为食堂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幸福食堂”。

  为给全县空巢老人打造一个幸福的“家”,近年来青田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与“老人幸福食堂”有机结合,为传统孝德文化找到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传承途径。

  在当前城市化不断推进、老龄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下,青田农村尤其是边远山村因子女外出务工和创业,导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失所养”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田县兴建“幸福食堂”,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大兴敬老爱老之风,走出了一条让众多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青田实践之路。

  该县以老人自愿为原则,以礼堂为依托,在文化礼堂内或附近空置房、祠堂内,因地制宜建设“老人幸福食堂”,为本村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免费提供生活照料和文化服务。同时,在村级层面成立由村干部、老人协会、热心乡贤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负责日常管理,并发动村中有能力的村民义务负责生活照料、文体教练和蔬菜种植等工作,降低“幸福食堂”运作成本。县级层面成立一支由100多人组成的尊老敬老志愿服务队,分批不定期为老人提供陪护、陪聊、健康体检等“一对一”志愿服务。

  “幸福食堂” 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全县社会各界的捐助。立足青田侨乡实际,发动“侨商”、“青商”捐资成立爱心基金会助力幸福食堂建设,村民们也自发为食堂捐赠米、油、菜或人力支持,确保幸福食堂长效运行。同时,县、乡镇也对新建的和每年正常开放260天以上的“幸福食堂”予以2万至5万元的经费补助。

  该县还依托“老人幸福食堂”建立孝德基地,将“老人幸福食堂”作为孝德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每年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牵头,县孝文化协会配合,分批组织学生、企业职工和干部开展活动,接受孝德教育和精神洗礼,并开展孝德实践。

  结合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敬老礼仪、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孝德主题实践活动;鼓励社会和个人开展向老人献爱心、扶弱助残、便民利民等公益活动,使养老、敬老、爱老成为自觉行动,形成社会风尚。

探索公益基金会 幸福食堂更持久

  在青田,“幸福食堂”不单单是字眼上的理解,它让全县众多空巢老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情,体会到了晚年子女不在身边的幸福生活。“幸福食堂”的意义远在敬老、养老、爱老之外。

  这一感受对于吴坑乡尚仁村的陈老太而言最为真切。村里创办的“幸福食堂”——这项由政府和民间合力打造的民生实事,彻底改变了她和村里其他空巢老人的生活轨迹。得知村里兴办老年食堂后,耳聪目明、身体健康的她,终于说服儿子,从温州桥头搬回了尚仁村,“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我更喜欢住在老家!”

  吴坑乡尚仁村地处偏远,海拔400米的它,坐落于连绵大山中。从县城出发行车需1个小时,还得跨过永嘉桥头的地界。像浙江大多数山村一样,这里近80%的人背井离乡,不少年轻人都在江苏南京等地开超市和旅馆,留下一户户空巢老人。

  村主任陈继南爱动脑筋又有孝心。他对尚仁村进行摸底调查后,将村里的“空巢”状况,告诉在外闯荡的村民们。很快,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决定建立村爱心慈善公益基金会,对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进行资助。就这样,尚仁村的幸福食堂开张了。

  为解决幸福食堂的资金问题,陈继南和尚仁村的村民决定变“输血”为“造血”,筹集到了60万元,交给村里有实力的企业家作为投资金。这些企业家则要承诺,每年要获得至少10%的收益,作为基金会的日常资金使用。陈继南告诉笔者,“算上县里每年补贴的钱,这样我们就能保证每年至少有七八万元的收入,剩下的钱,就由基金会中的企业家们补缺。”如今尚仁村的“幸福食堂”已在吴坑乡10个行政村逐步推广,实现了让年轻人在外创造的财富,部分回流到了山村。

  不仅仅尚仁村,青田其他幸福食堂也在创办中。它们转变了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重塑故乡淳朴、互助、友爱、诚信的良好风尚,架起山里山外的桥梁,载着山乡老人,向着幸福奔去。

集体经济掏腰包 村嫂赶来做义工

  章村乡黄肚村的乡贤就是载着山乡老人向幸福奔去的榜样。在章村乡黄肚村,说起汤少林,老人们的眼中情不自禁地流露着感激之情。报答父老乡亲的呵护和期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章村乡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农村“孝老文明户”创评活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以创办纯福利“老人幸福食堂”试点为抓手,积极营造孝老爱亲、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汤少林就是这股良好氛围的助推者之一。

  2010年从国外回来后,汤少林回黄肚村探亲。细心的他发现,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创业,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无处安放。“我想带个头,让年轻人意识到,尊老、爱老、养老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汤少林和村老人协会会长汤守立一合计,决定办个食堂。

  2012年重阳节,黄肚村的“幸福食堂”开业了,不仅免费向全村102位70岁以上的老人开放,还探索出以集体经济供养“幸福食堂”的一条道路。章村乡素有“浙南油库”之称。汤少林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通过林地流转租种了200多亩油茶,等油茶出产后,每年拿出20%的收入,以油茶基地“养”食堂,确保“幸福食堂”一直办下去。“幸福食堂”接受捐赠,但也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在食堂吃饭的老人,一般不接受其本人和子女的捐赠,希望每个老人在食堂吃饭时,都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渐渐地,黄肚村有了变化。回村的年轻人看到食堂办得这么好,纷纷表示要捐款资助;去年春节,食堂厨师请假回去过年了,汤少林一吆喝,30多个村嫂争相为食堂义务烧饭,直到农忙时节到来。

  腊口石帆社区的“敬老食堂”在大家伙的眼中就是一个“幸福食堂”。食堂的资金和物资,大部分来自乡贤捐助。由于食堂是老人们的专属,所以想吃什么,都可以向厨师建议,这里更像是个大家庭,充满了家的温暖。

  在黄垟乡党委、政府以及乡贤们的组织和支持下,2014年,石平川幸福食堂开伙了。该食堂建在老年协会晚安楼里,一共四层半,每层大约 130平方米,可以容纳上百位老人来此就餐。只要是该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一日三餐都可以免费在幸福食堂里吃,现在决定长期在幸福食堂吃饭的老人就有40多位。而幸福食堂的菜色也非常好,每个老人每餐都有四菜一汤。幸福食堂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两委的集体资金、“黄垟一家人”基金会、政府辅助资金、企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等。

  青田的幸福食堂,让“空巢老人”享受到温暖和幸福,营造了以孝为美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敬老爱老孝老文化深入人心,使孝道成为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凝合剂,让更多人心存孝道。在践行孝道的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在青田广大老年朋友的心目中,幸福食堂不单单是个食堂,更是他们心目中的幸福之家。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青田农村老人乐享“幸福食堂” 2015-09-07 浙江日报2015-09-0700007;浙江日报2015-09-0700008;浙江日报2015-09-0700012;浙江日报2015-09-0700016;浙江日报2015-09-0700010 2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