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传达个人生活的真诚和感悟——

新书缘何喊“孤独”

  李月红 施懿真

  笔者近日在博库书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店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散文新书架上摆放着10多本新书,其中七成以上书名与孤独有关——《你好,孤独》《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怕辜负》《孤单的人总会相逢》《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据导购员介绍,这些书大多是新近的畅销书,销量不错。

  翻开这类“孤独”书,你大致可以看到同样的风格:语言平和温暖,充满正能量;书里或以小短文的形式细腻地展现个人生活中的点滴与体悟,或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单身青年的孤独感,或记录分享旅行中的独特经历。而后,以深入浅出的道理和恰如其分的明朗收尾,传达出“生活可以很美好”的真诚和温暖。

  在纸质阅读持续滑坡的当下,标榜“孤独”的图书似乎并不“孤单”。笔者梳理了一下近年来的图书畅销榜,从2008年张悦然主编的《鲤·孤独》,到网上热卖图书《你的孤独,比这个世界更动人》;从5年内印数达到17万本的《孤独六讲》,到《乖,摸摸头——不要那么孤独》上市12天销量就突破10万册……

  最畅销的题材,一定是切中广泛情绪的表达,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的集体心理。当下,如果在社交媒体上随意查阅一座城市的一周文化播报,你会发现一定是大量的戏剧、音乐、电影、图书等各种文化消费,种类丰富,门类齐全。可最畅销的题材缘何越来越走向“孤独”?

  可以印证的是,这些图书齐喊“孤独”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渴望。就在前段时间的某次书展上,大冰的签售现场出现了异常火爆的场面,两个女孩告诉笔者,同样是面对不愿意上学的话题,老师和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上不行,而大冰在书里给出的建议是,听从那个叫“情绪”小伙伴的安排,她们被这样的话语一下子击中了,这与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

  从浅层面来看,这是大众处于盲目的、处于百无聊赖的“寂寞”状态中,对孤独的单纯消极的体验。今天,网络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全球化和市场化不可逆转的趋势造就了流行文化,而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与消费社会的联姻之下似乎把大众变成了“欲望的满足、享乐、和消费的代名词”,在科学发展和心理进化的同时,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人们的生存状态呈现出虚无感和游戏心态的交叠,“孤独感”的文本书写让这一种体验有了寄托和交流的载体。

  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 “孤独”题材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正显示了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代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对自我的反思,以及问路心灵成长。“孤独”书的畅销正是在贩卖一种符合现代人个体认知的“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本身激发的不再是对生存状态的迷茫和对社会发展无所适从,而是探寻积极向上的生活勇气和活出自我的个体意识,问道如何独立地面对整个世界的过程。

  作为精神建设者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现实,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抒写和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富裕,并非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处于黄金时代的标尺,只有精神和文化都厚重起来了,才算得上真正的黄金年代。孤独类书籍的畅销恰恰反映了物质富裕的当下,看似繁荣的文化生态仍存在许多泡沫。构建良好的心理生态需要更多的文化补给,这种文化补给必然是抒写真正积极的、真正真善美的,真正有着永恒价值的文学作品去慰藉着,引领着社会大众的心灵走向。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新书缘何喊“孤独” 2015-09-02 3874611 2 2015年09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