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感受“江南小延安”

——寻访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本报记者 沈吟

  通讯员 董佳蕾 成守江

  “吱呀”一声,推开长兴县煤山镇仰峰村的沈家大院大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70多年前,这里迎来一批身穿军装的特殊客人,他们的名字叫新四军。这批客人的到来,也给沈家大院留下了一个新的名字并传念至今——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

  这里拥有江南抗战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被誉为“江南小延安”。

  追忆烽火抗战事

  跟随讲解员,缓步踏入三进的房屋,大院厅堂内,悬挂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油画,向来访者无声讲述着新四军苏浙军民,在粟裕将军领导下抗击日伪顽的历史。

  拾级而上,二楼的木地板嘎吱作响。粟裕将军当年居住的房间,狭小而简陋,一张桌、一把椅、一盏灯、一个烤火盆,这些都是当年的旧物。卧室内,一盏煤油灯还静静安放在书桌上,一如70多年前的那些夜晚。就在这方陋室内,粟裕将军作出了一个个重要决定,运筹帷幄。

  沈家大院所在的这片土地,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带,星罗棋布着18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建筑。它们和新四军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从1943年说起。

  1943年秋,日寇大肆进犯苏浙皖边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王必成、江渭清的带领下,挺进郎溪、广德、长兴一带。年底,旅部进驻长兴槐坎(今煤山镇)。1944年1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苏中、淮南渡江南下苏浙皖边区。

  (下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转发中央军委命令组建苏浙军区,军区设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粟裕为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与浙东部队。

  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后,在槐坎一带先后设立了指挥部、司令部、后方医院、兵工厂、制鞋厂、江南银行、苏浙公学、报社等多个机关部门,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一直到1945年秋新四军北撤,槐坎一带都是一片火红的抗战热土。

  沈家大院的二楼,有一扇隐蔽的小门,如果有浙江方向的敌军来袭,可以迅速撤往外省,翻过西面的山,抄小路大约45分钟路程,可以到安徽广德,再翻过北面的山岭,可以到江苏宜兴,利于隐蔽。

  年近九旬的新四军老战士洪阿德还清楚记得部队抵御日寇入侵的战事。1944年5月在广德,日军的一小撮部队进入沿途的村镇扫荡,抢掠百姓粮食,这一消息被侦察员汇报给新四军第六师第16旅旅长王必成,随后洪阿德所在的部队埋伏在野外,趁着放哨的敌军吃饭之际,包围了敌军,顺利缴获了两门山炮。

  而杭村战役中,新四军只用了一个小时,击毙敌人100多名,并缴获了一门日式九二式步兵炮。这门见证了历史的大炮,如今陈列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难忘军民鱼水情

  沈家大院门前,几棵银杏树郁郁葱葱,静静地守护着这方土地。古树依旧,70余载已逝,但对附近的村民来说,这片土地上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留下的诸多故事,仍深深地植根在他们的脑海中。

  仰峰村村民王子姐已经年逾八旬,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能娓娓道来。她说,当年自己的丈夫侯阿苟在沈家大院当长工,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见他的被子又脏又破,曾亲自为他缝补被子。这幅画面,也被定格成了油画,挂在沈家大院中。

  今年20岁的徐晓月,小时候常听奶奶讲起新四军战士们如何英勇抗战,如何与老百姓一起耕作。“那时候我们家的房子高,利于掩护,有对新四军夫妇住了很久,奶奶还帮助他们带孩子,感情很深。”和徐家一样,那段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成为了村里人家记忆的一部分。

  长兴山区多产竹,新四军战士就地取材,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在这片山林中,百姓也与战士们共同生产,支援前线作战。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番茄和土豆,也是当年粟裕将军带来的种子。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门前不远处,有一座别致的木桥——“将军桥”。“这里曾走出过52位共和国的将军。”纪念馆馆长自豪地告诉记者,粟裕、谭震林、江渭清、王必成、叶飞、陶勇等赫赫有名的将军都曾在此任职或作战。

  粟裕将军逝世后,夫人楚青遵照遗嘱将他的部分骨灰敬撒于此,与青山作伴。附近的百姓总会不时地前去,祭奠长眠于此的粟裕将军。

  “江南红村”展新颜

  如果从空中俯瞰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四周的建筑,会发现他们呈现“N4A”的字样。这是新四军的英文首字母。

  当年的旧址群,得到了当地细心的修缮和保护。2011年7月1日,长兴又将槐坎一带的红色资源、绿色环境、徽派建筑、特色活动等多项特色内容有机结合,将这里打造为“江南红村”,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江南红村”已集旅游、餐饮、住宿、参观、培训、社会实践等为一体,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漫步在“江南红村”,处处是红色的气息,恰逢抗战胜利70周年,村里更加热闹。不少游人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当一天新四军”,这是“江南红村”打出的口号。穿上新四军的军装,走一趟红色革命旧址,看一场红色主题电影,听一回红色主题报告,唱一首红色歌谣,吃一餐红色竹筒饭,过一次红色火把节,开一场红色运动会,甚至动手编草鞋、烧竹筒饭,体验者在这里寻觅抗战记忆,亲身感受新四军当年的战斗生活。

  “新四军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我们奏响了胜利的凯歌。如今我们不用再担心战火的困扰,生活也越来越舒适,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而应该铭记于心,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参加寻访的中国美术学院学生莫江薇说。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感受“江南小延安” 2015-09-01 3995868 2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