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30余年,衢州斫琴师再现江湖
沈华龙:七弦一响心弦松
见习记者 于山
区委报道组 张洋
繁华的商业街,连接着古老的衢州城,沈华龙的琴轩距离大南门和坊门街并不远。车库改建的琴轩里,他正坐在案前拨弄着一架古琴。一抹、一挑、一勾、一剔,丝丝弦乐,飘在空中。
沈华龙弹奏的,是《平沙落雁》古曲,其多个版本中,就有衢州人毛敏仲所作的版本。衢州与古琴有不解之缘。《宋史》就记载了衢州人铁面御史赵抃,携“一琴一鹤”赴成都的故事。衢州闹市区至今留有赵抃祠,供后人瞻仰膜拜。
到南宋时,衢州又出现浙派古琴传人毛敏仲;明代又有龙游制琴大师祝公望。虽然古琴和读书人分不开,可是唐人刘长卿《弹琴》中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就已如此,现在更稀少。2001年,当沈华龙用木料凿腾出两把古琴时,人们才发现,古琴的衢州一脉,原来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刀刨斧凿七弦出
沈华龙正在抚的那把琴叫“九霄环佩”,琴名来自一把千年古琴。记者端详这把“九霄环佩”,和沈华龙做的其他琴一样,外形古朴,少有装饰,拨弄琴弦,虽然声音不响,但穿透力极强。他说,这把“九霄环佩”曾得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的好评。
中国古琴有50多种样式,每一款样式都有一种独特的叫法,沈华龙最擅长的是仲尼式。他斫琴很有讲究,严格按照古法施工,标准古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六,寓意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
退休后,他把家中的储藏间改成手工作坊,添置锯、刨、钻等工具,重新动手制作古琴。最近几年,沈华龙的儿子沈富春继承父亲斫琴的手艺。现在,沈氏琴轩里已由沈富春操刀,70岁的沈华龙从旁协助。
沈氏古琴采用榫卯结构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琴面用梧桐木,琴底用梓木,髹以大漆(植物漆),底灰用八宝灰加鹿角霜,从木材到成品,主要有选材、定型、髹漆、定音、上弦、试音6步,但却需近百道工序,光油漆就要20多道,需历时一年左右,“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一架琴的诞生岂止十月怀胎”。
沈华龙采用旧屋木料中的桐木、杉木、紫檀、黑檀,制造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构件,用红木、紫檀制作出冠角、岳山、承露、雁足、龙唇、琴轸,蚌壳制作成音位。金属的钉子则完全不用,不论是冠角还是护轸,使用设计精密的榫卯就可将各部件拼合。
斫琴,首先还是木工活,却同工不同器,既是榫卯相连,不仅要求每个部件尺寸吻合,还要求成型后,能承受7根琴弦的拉扯,且不影响发音。木工追求形,而斫琴追求韵。2001年重新斫琴以来,沈氏琴轩已手工制作上百把古琴。
人琴奇缘今朝续
曲罢,余音嗡嗡而响,沈华龙用掌心轻压了七弦,琴声戛然而止。从第一次拨响古琴的琴弦,到这首《平沙落雁》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已过了40年有余。
1964年,因一次机缘巧合,沈华龙学会了弹奏古琴和制作古琴。昔日的衢州名士程礼门,学识渊博,通音律,擅操琴,尤其对昆曲如痴如醉,又广游四方结交朋友。他的弹琴斫琴之技源自一代名僧大休法师,斫琴的方法是使用榫卯结构的传统制法。
与程礼门相遇时,沈华龙不过17岁出头,因为喜欢音乐,他拜程礼门为师学琴,继而又学如何斫琴。程礼门一生只有3位弟子,只是时过境迁,仍在世的只剩下沈华龙。在纷扰俗务的影响下,沈华龙一度被迫停止操琴30多年,更没做过琴,直到2001年。
沈华龙说,那会儿实在想弹琴了,就回忆老师教的制琴流程,再参考一些资料,手斫了两把琴,本想留给自己弹的,结果却引得人上门购买。沈华龙说,当时出售的价格是2000元一把,后来这2000元成了沈华龙持续斫琴的启动资金。
幸运的是,2001年衢州坊门街旧城改造,旧民居拆出一批旧梁柱,沈华龙前去收购,用来当作制琴的材料,其中桐木是斫琴的上佳材料。这批木材,不仅树种齐全,且经过长时间干燥,制出来的琴,音质特别空灵。
衢城古琴再扬名
太古遗音,七弦之响。在古琴的众多别名中,就有太古遗音的雅称,这是对古琴历史的认可。
在沈氏琴轩,记者看见一面墙上挂着沈氏古琴获得的荣誉,每次制作的古琴送出去参展获奖后,沈华龙都会将牌匾挂在琴轩里。在2011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沈华龙独特的“仲尼式古琴”荣获金奖,现在他是浙江省非遗古琴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获得的奖牌中,获奖者的名字已从沈华龙换成儿子沈富春,沈富春跟着父亲学斫琴已有十多年,现在挑起沈氏琴轩的大梁。目前,琴轩出品的古琴,都是由沈富春手斫的。
作为一个斫琴师,沈华龙最欣喜的并不是自己卖出几把琴,而是喜欢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在深圳的展览中,一位白领告诉他,虽然白天的工作很忙,但是听到古琴的弦一响,心中紧绷的那根弦就放松了。
“也许斫琴依然还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古琴,我们斫制古琴,传承琴艺,就是遵循传统、延续传统、发扬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也让古琴古老而新颖。”
如今,衢州沈氏琴轩制作的古琴已经小有名气,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琴友慕名来求琴。很快,衢州古琴还将登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