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浙籍将士魂归故里
本报杭州8月28日讯 (记者 张丽) 秋风起,落叶归。经过70多年追寻和千里奔波,今天,约3000名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浙籍抗战将士终于长眠故乡。
继今年7月中旬,在长沙会战中阵亡的118名浙江籍抗战将士遗骸迁回杭州后,杭州市殡葬协会、浙江安贤园、我爱老兵网的志愿者们,上周再次启程赶到湖北宜昌,将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浙江籍将士遗骸迁回故里。
今天上午9时58分,安葬仪式在安贤园浙江抗战老兵纪念园内进行。青松肃穆,绿水含情,一副副挽联随风轻扬。随着《英雄交响曲》的响起,人们默哀肃立。青松映衬下的“气壮山河”墓碑分外庄严,无声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场悲壮的抗战。
1940年,华夏大地烽火连天,湖北枣阳、宜昌一带成为日军夺取的重要目标。国民革命军第75军投身枣宜会战,而这支部队的将士大多来自浙江。此次会战中,75军的将士们以血肉之躯和轻武器,与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日本侵略军进行对抗,在华中江汉平原谱写下不朽的抗日篇章。
5年前,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南边村,一个埋葬有约3000名75军阵亡将士的合葬坑被发现。经考证,这些英烈大多来自浙江。
今天,他们终于回家了。
“我们将这些抗战英烈的遗骸接回来,就是为了牢记历史。”安贤园负责人李钢说,他们即将公布这些英烈的名单,希望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找到这些将士的后人。
尽管今天阵亡将士的后人还未找到,但不少市民和学生得知消息后,都自发前来参加安葬仪式。
71岁的杭州市民黄来法,在英烈墓前献上菊花。“今天的和平生活,都是靠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实在太不容易了。”黄来法说,以后每年清明和冬至,他都会来祭拜这些英烈。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三年级学生方欣童,平时调皮,今天却乖乖地拉着爸爸的手,默哀、鞠躬、献花,表现得很庄重,“回家后想让爸爸买一套抗日战争的书,多看看当年的抗战故事”。
今天同时安葬的,还有诸暨傅氏家族的抗日英烈。在抗战时期,傅家一门四代共有124人从军,其中11人阵亡。抗战老兵纪念园为傅氏先烈立下纪念碑,以供后人凭吊。
8月28日,枣宜会战浙江籍阵亡将士安葬仪式在浙江安贤园内举行。
本报记者 李震宇 实习生 俞岑楼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