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中国好声音”
——探访参加阅兵演奏的省武警总队军乐队
本报通讯员 顾朝清 邵建国 王鹏程
本报记者 廖小清
万众期待的“9·3”大阅兵,即将启幕。由2400多人组成的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将担负纪念活动现场的奏唱任务,现场奏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和《人民军队忠于党》等近30首反映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乐曲。
在联合军乐团中,就有省武警总队军乐队官兵的身影。
吹奏不差半秒
今年上半年,解放军军乐团挑选乐手参加大阅兵演奏任务的消息,在省武警总队不胫而走后,总队军乐队官兵们的心中顿时激动不已,大家争相报名。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后,17名优秀乐手脱颖而出。伴随着大阅兵的集结号,这些乐手进驻“阅兵村”开始封闭式集训。
然而,让队员万万没想到的是,阅兵活动对军乐的要求格外高。“坐4小时不动、站4小时不倒、吹4小时不错、奏4小时不乱,这是对军乐队队员的最基本要求。”省武警总队军乐队队长卿骥说。阅兵方阵通过观礼台的步速是每分钟112步,需要踩着乐队的节拍,不能有半秒钟的误差,否则可能影响队形。
为了提高队员们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他们就打着节拍器来练,每次至少连吹1个小时以上。“当我训练到40分钟左右的时候,感觉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呼吸不畅,舌头发麻,嘴唇都失去了知觉。”队员李昌泽说,越是这样越要努力克服,他们每次都比上一次坚持多练1分钟,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经过一次次训练,现在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连续吹奏1个小时不会出现半秒钟的误差。
背谱,是摆在军乐队员面前的另一道难题。队员何虎说,整个阅兵要备用33首乐曲,现场要演奏28首,任何一首乐曲的音符,都必须清晰地镌刻在脑海中。为精确记住每个音符,大家有时间就拿着乐谱。
除了队员自身努力外,战友们更是互相帮助。卿骥、陈斌、刘豪、姚政和陈荣光是总队军乐队的“老资历”,曾经参加过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演奏。为了帮助队友们尽快掌握吹奏技巧,他们5人每人结对几名队友,手把手教方法、面对面传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队员们的整体成绩明显提高。
脸庞经受“烤验”
“本以为阅兵方阵的官兵被晒得最黑,没想到你们一点也不逊色他们。”日前,一位省领导在看望慰问省武警总队军乐队成员时如是说。
在阅兵训练基地,我们看到,每名军乐队成员除了黝黑的肤色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半边脸黝黑发亮、半边脸黑里透红。
“你看,这些都是每天室外训练时留下的印记。”队员姚政指着自己的脸说。他是杭州人,原先皮肤白皙的他,如今找不到从前的影子。他说,很多人觉得军乐队演奏吹吹打打肯定是在室内进行,其实集训期间,每天在室外训练的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
夏季的北京,持续高温,烈日下,水泥地温度更是达到50摄氏度以上。军乐队演奏站立4小时不倒的要求,也就意味着长时间内面向同一个方向,不能更换位置。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半边脸始终接受着阳光的强烈炙烤。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下来脸上是火辣辣地痛,连水都不能碰。”队员楼宇轩笑着说,3天后,脸上就开始干燥蜕皮,从一点点到一片片,慢慢地由白转红,由红变黑,最后变成黑里透红。
激情融入音符,忠诚化作乐章。黑色的脸庞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奉献,正如何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从军乐演奏中,要让全世界读懂中华民族、读懂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历史。虽然我的脸晒黑了,但是我的心却更亮了,演奏的曲子更有感情了。”
旋律述说真情
军乐团成员刚到北京时,不少队员水土不服,有的皮肤过敏,有的上吐下泻……但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更没有一个人耽误训练。因为他们知道,能够在大阅兵现场演奏,是一名军乐演奏员一辈子的骄傲,这段经历将永远铭记于共和国的阅兵史。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结束了一天的演奏训练,小号手卿骥放下心爱的乐器,从衣袋里掏出一支口琴。一首低缓、充满思念的军营民谣《说句心里话》,缓缓地从他的嘴角溢出。
7月,台风“灿鸿”袭击浙江,卿骥的上虞老家遭受严重灾害,一楼全部被淹,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一个星期后,他的丈母娘又不慎摔倒,造成右手骨折。而此时,集训队实施封闭式管理,对外联系也不方便。直至月底与妻子通话时才知道家里受灾的事,这个七尺男儿顿时流下了自责的眼泪。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分心,而是擦干眼泪、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任务中。
陈斌是省武警总队军乐团的1名中士,接到去参加阅兵演奏任务命令时,他正在休假,二话没说就收拾好行李、背上行囊,归队报到。谁也想不到,来报到的前一个晚上,他彻夜未眠。因为他女儿出生还不到1周,但是在使命任务面前,陈斌说服家人,挥泪与妻子、女儿告别。他练习格外认真,只是在集训的间隙给家人打个电话,听听孩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