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和深化改革成效正显现
新华社记者 刘海燕
新华社记者 刘海燕
“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引发恐慌”“中国经济雄风不再”“中国政府的政策工具已经用尽”……伴随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有关中国经济“崩溃论”再度甚嚣尘上,更有评论把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财政金融举措解读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转型危机。
但海外主流舆论依然看好中国改革,对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抱有信心,认为中国稳增长和深化改革举措的效果正在显现。
积极因素不断积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理事卡洛·科塔雷利认为,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波动并不意味着危机的到来,只是经济运行中的“必要调整”。法德两国领导人也在资本市场波动的第一时间表态,相信中国拥有足够资源和政策工具稳定经济形势。
7月份以来,中国经济运行虽有波动,但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制造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消费保持平稳增长。
多家海外媒体近日纷纷呼吁,投资者不要急于看空中国经济,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的放缓现象其实是转型期的“阵痛”,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强劲的续航能力。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刊文说,虽然近期资本外流等状况较为明显,但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间积累了丰厚的外汇储备,经济韧性强。
“一些人只关注到中国的能源消耗、铁路运量、港口交易量等数据的下降,却忽略了中国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前高盛亚洲副董事长库蒂斯库蒂斯说。2014年中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工业,达到48%,今年很可能会超过一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主要经济体像中国这样能快速、深入地调整经济结构。”库蒂斯说。
金融改革扎实推进
在经济新常态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金融领域改革则是本轮改革的重头戏。
海外分析人士认为,央行的“双降”措施可谓“及时雨”,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意在提振市场信心,回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表示,中国金融改革扎实推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市场和学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在今明两年内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将是大概率事件。
实体经济活力焕发
海外分析人士认为,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传统产业升级,从金融创新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在中国改革攻坚期,决策层不断尝试寻找新的增长点。
美国金瑞基金首席投资官布伦丹·埃亨认为,中国传统产业创新调整应当持续推进,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有赖于制造业和国内消费的双引擎。
制造业升级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巨大助力,也是产业革新、激发新动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正努力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为技术密集型,向高端产业价值链迈进。
(据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