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实践教学基地建在金萧支队纪念馆

浙理工学子寻踪红色文化

  本报讯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柴田 肖香龙) 暑假里,位于桐庐县新合乡的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如果留心观察,你还会发现纪念馆门口挂着的一块金色牌匾——“杭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桐庐)、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近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87岁的新合乡村民杨金土常被邀请来给大学生做讲解,每次他都要走到一幅名为《金萧支队后勤部党总支部分党员》的老照片前,指着照片中的一个“小战士”高声介绍:“左边第二个,就是我!”大学生看看照片再看看他,恍然大悟地笑起来。

  “杭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是浙江理工大学与新合乡合作设立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来这里不仅仅是参观,还将参与到当地红色文化的整理和挖掘研究中。在杭州、萧山、龙泉、永嘉等地,浙江理工大学也分别设立了“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浙江理工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高校思政课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它们构成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群落。

  今年8月,凭借“追寻红色文化,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浙江理工大学入选了教育部等评出的首批50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对于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培育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新合乡乡长刘建钟说:“我们有好山好水,也有红色文化底蕴,将红色文化转化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红色资源,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需要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智力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在新合乡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的后勤中心。在隐蔽的山坳里,抗日民主政府和金萧支队后勤基地的12处旧址、遗迹散布各处,而像杨金土这样的金萧支队老战士,在新合乡还有6位。

  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每年暑假都会带着大学生来到新合乡实地调研,为编写《金萧支队史料集》搜集史料。这种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相并行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今年参加调研的201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周重建说,他对金萧支队的历史感到好奇,而渠院长上课时提出的3个报名条件他都符合:“一是要懂桐庐话或浦江话,二是要对历史感兴趣,三是要懂拍照、录音和摄像,文字功底要好。”

  在新合乡,大学生们一页页地翻开金萧支队活动时期留下的第一手史料,小心翼翼地完成拍照、整理和复制,又将历史图片和收集到的文物进行细致的归档、编目,还寻访金萧支队健在的老人,希望以“口述史”的方式挖掘更多原始史料。

  金萧支队纪念馆坐落于山桑坞脚下,青山壁立,溪水潺湲,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大学生们流连忘返。渠长根把学生们召集起来开会,主题是讨论如何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兴致高昂的大学生出了不少好点子。

  去年,渠长根把大学生的建议反馈给了刘建钟:“可以通过符号设计,营造更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氛围。”不到一年,在新合乡政府周边延绵几公里的公路上,路灯顶端都已经安装了红色火炬图标;山桑坞路口竖起了“金萧支队革命教育基地”的石牌;还有一尊红色雕塑的设计图纸已经完成——这尊雕塑准备立在进入新合乡所必经的雪水岭隧道口。截至7月,金萧支队纪念馆今年的访客接待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万人次。

  “深入了解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学生们的思考会变得理性和深邃,这就是用红色文化育人。”渠长根说,学生在革命老区的走访,是最生动的现场教学,而红色文化基地的功能是复合的,除了教学、研究,还有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当思政理论回应当代现实、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时,学生们也将更加信服。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浙理工学子寻踪红色文化 2015-08-28 浙江日报2015-08-2800015 2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