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三改一拆”:
力促城市蝶变 共筑“两美”之梦
“三改一拆”:
力促城市蝶变 共筑“两美”之梦
王益敏 李希赛/文
八百里瓯江,潮起潮落,奔腾不息。地处东海之滨的龙湾,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滨海城区,正沐浴改革春风,焕发着勃勃生机。
事实上,龙湾区在改革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始终把“三改一拆”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无违建”创建,抓好四大专项整治行动,围绕“三重”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今年龙湾区“三改一拆”行动的重头戏。
改造旧住宅区、旧厂房、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龙湾区严格按照省市的部署,以“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举措”在全区范围内迅速推进各项工作,将“三改一拆”的数据天天刷新,龙湾人还一次次自我加压,创造了龙湾速度,变出了城乡新貌。
看看这些数据:从2013年起至2015年7月,龙湾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累计完成36585户,建筑面积661.93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改造方面,累计完成12963户,建筑面积218.66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方面,累计完成830户,建筑面积279.87万平方米。另外,从2011年起至2015年7月,处置违法建筑方面,累计完成653.37万平方米。这些就是“三改一拆”的龙湾速度。
老百姓看到的是:城中村正在减少,破旧简陋的老小区换上了“新衣”;废弃的旧厂房焕发新生,时兴的文创产业兴盛起来;路边、河边、小区内,违法建筑拆掉了,城市变得更美。这些看在眼里的美丽,让“三改一拆”得到了龙湾人民的拥护。
未来,“两美”龙湾,尤为可期。
拆违法建筑——醉人美景成环境常态
盛放的荷塘,满池的清香,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莲花。在大罗山山脉环抱下,坐落于龙湾区天柱寺风景区旁的莲情文化园,显得宁静而优雅。
在这片约200亩的大荷塘里,王莲、美人蕉、科罗拉多、粉美人、香水莲等50多种莲花含苞待放。这里还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水生花卉种植基地。
事实上,莲情文化园是龙湾区拆除违法建筑后,土地有效利用的典型。或许你想不到,昔日此地,曾遍地是脏乱差、低小散的小作坊。2012年下半年,龙湾区把这里的违建小作坊作为整治重点,拆掉了所有的违建棚屋,取缔了小作坊。此外,区委、区政府把促进温商回归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盛邀在外温商回归投资,经拆后的土地由温商回归总投资3200万元,创办成立了这片莲花基地。
通过“三改一拆”行动,原先的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违章乱搭到现在的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莲花飘香,建成后的莲花基地大大改善了该地的生态环境。此外,这片对外开放的文化园,还带来了生态、文化、经济等多重效益。
今年以来,龙湾区继续掀起拆违新高潮。全区将全面开展“无违建村(社区)”创建,扎实推进“无违建街道”创建。力争完成无违建街道1个以上和无违建村居(社区)35%以上的目标,针对违法建筑管控的薄弱环节,重点抓好无存量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非法“一户多宅”,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另外,龙湾区成立了7个拆违攻坚小组,制作违建分布图,实施重点整治,已创成无违建道路191条,无违建小区198个,无违建河道185条。
改造旧住宅区——寻常百姓享“安居之梦”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中村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它位于高楼大厦之间,环境杂乱,居住条件较差,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
位于龙湾区机场大道以南的天鹅湖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算得上龙湾区的一个形象窗口。然而,经过岁月的洗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老房子已露疲态,渗水漏水、墙面斑驳、线路老化等“病痛”困扰老旧住宅。
城市在更新,老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亟待改善,老旧住宅不能这样继续“旧”下去。为了改变天鹅湖小区面貌,龙湾区将其列入“村房两改”试点村,加大改造政策处理进度,将旧村变成“新宅”。两年多来,雁荡东路以北,甬江路以西,钱江路以东,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涉及38幢住宅的天鹅湖小区综合改造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改造。
老周在老旧的房屋里住了几十年,如今,改造项目完成,他总是感慨,“不改,这小区就没前途。”老周说,现在小区有高楼、绿化公园、停车场等,“新小区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
旧住宅区的改造,让老百姓的安居梦实现。根据规划,今年,龙湾区将完成66万平方米的旧住宅区改造工作。同时,启动海滨鱼池、永中桦组团两个示范样板小区打造,多元筹集基金,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撑与引导作用。
改造旧厂区——城市“疮疤”变产业新貌
在城市发展中,会出现许多因产能落后、效益低下而被淘汰、关停的工厂。留下的大片厂区、厂房怎么办?是完全拆掉,还是继续保留?龙湾的选择是,让这些旧厂房成为“退二进三”的阵地,“变身”为一座座文创产业园,或是产业提升、“腾笼换鸟”的阵地,提升产业结构。
一个个上世纪兴建的旧厂区,周边环境脏乱差,经过“洗礼”,如今涅槃重生。温州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后,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去年园区总产值达4亿多元。
如今,通过旧厂房“退二进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既实现了城市有机更新又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未来,红连文化创意产业园要进一步拓展“众创”空间,吸引集聚创意创新要素,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小镇、创客小镇。
事实上,破旧的厂区,不仅是企业的“鸡肋”,更是龙湾城市化的“疮疤”。作为“三改一拆”重要内容,旧厂区改造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位于龙湾区海滨街道蟾钟村和沙南村的蟾钟工业园搬迁项目备受关注,涉及拆迁企业49家,合法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违建面积3.45万平方米。这些企业大都是设备落后、环境差、消防安全不达标的企业,而且位于住宅区中心,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大。根据规划,拆后土地主要用于三产、拆迁安置、机场商务用地和幼儿园建设,还将高规格地打造一批商务楼宇,引进电子商务总部,切实推进城镇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利用与小微创业园建设。
今年以来,龙湾区将继续以项目为载体,高要求推进旧厂区(房)改造工作。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厂区,将进行相应的改造。如地处适合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其重点任务是“退二进三”,鼓励企业利用旧厂房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笔者了解到,改造后龙湾区的旧产房将腾出大量空间,可用于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等多方面,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扩大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推进龙湾新型城市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
改造城中村——“化蛹成蝶”创美好生活
如果说城中村的出现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那么它的消失将同样见证一个城市的美丽蜕变!
从温州机场出来,一路之隔的教新村首先映入眼帘,这里是温州城市的东大门。但受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影响,曾经的教新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与温州“市门第一村”的形象格格不入。
三年前,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教新村城中村改造,并将该项目作为打造城市窗口形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惠民工程。
“拿最好的地块给农民建房,办好让老百姓高兴的事。”这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中村改造口号,目的就是要为群众建起最漂亮、最宜居的小区。民生的改善,才是城中村改造的落脚点,其终极目标是居民生活得更好、幸福指数更高。
事实上,教新村城中村改造在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城市化进程输送更大的动力。它进一步打破了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与限制,拓展温州城市面积,提高城市化水平,也挖掘出更充分的发展潜力。目前,龙湾区三年计划改造21个村,今年年底前完成3个村的改造。
龙湾的城中村改造,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也离不开一批激情干事的征迁干部,他们用真诚赢得了信任。都说征迁是天下第一难,可他们偏向这个难挑战,一次次上门讲政策,一次次面对面谈心,用真心换真心。在征迁中,他们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严格执行征迁政策,“阳光”征迁让百姓信服。
如今一幅幅现代社区的美丽蓝图,在龙湾区徐徐展开。跟教新村一样,曾经破旧的城中村完成了初步改造,它们承载着百姓美好期许与愿望。这样“化蛹成蝶”的转变,在龙湾区坚持“三改一拆”的工作中,必将为整个城市带来更大的惊喜。
数字看进度
今年,根据温州市的要求,龙湾区要拆违90万平方米和“三改”140万平方米。其中,旧住宅区改造25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30万平方米。
2015年1~7月份,完成处置各类违法建筑54.17万平方米,完成率为60.19%;完成“三改”面积为173.25万平方米,完成率为123.75%,其中完成城中村改造5011户、面积87.84万平方米,完成旧住宅区改造1263户、面积25.87万平方米,完成旧厂房改造项目168个、面积59.54万平方米。
一线传心声
龙湾区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局长 王身康
违法建筑的存在不仅侵蚀了龙湾区城市公共资源、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对外形象,还制约了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阻碍了建设发展。
“三改一拆”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事实上,在这份成绩单背后,不仅规范了整个区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秩序,更拓展了发展空间、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区形象,令人欣慰。
龙湾区城市化建设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张建
在我看来,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躲不开绕不开的问题,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民心工程。
只有改造了城中村,才能让村民成为市民,使城乡一体化的红利辐射更大,真正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彻底改变“脏乱差”面貌。
目前,龙湾区城中村改造可以说正面临最佳的政策机遇期,我们将抢抓机遇,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推进龙湾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工作。
龙湾区蒲州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云师
我们是全区“三改一拆”的重点区域,目前正全力攻坚“无违建街道”示范创建。初步统计,今年以来,共组织拆违75次,拆除违建1266处,累计拆除违建23.12万平方米——这个数字,在全区属于领先。
事实上,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们看到,违建少了,整个街道变得有序多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