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繁花正茂
——苍南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富民路
通讯员 郭雄侠 郭永慧
本报讯 近日,温州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实地走访3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美丽乡村。其中苍南灵溪镇桃湖村、桥墩镇八亩后村两地成美丽乡村走访典型村。
作为有高山、有平原、有江河、有大海的县域,苍南乡村禀赋各异,风貌多样。近年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越来越多的苍南乡村焕发独特魅力,成为都市人的梦里故乡。
美丽风光如画来
青砖白墙黛瓦,茶山步道人家,晴时观茶园风光,雨天赏烟雨迷蒙。车经浙闽交界的分水关,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行,只见一垄一垄的茶树绿满群山,仿佛行车碧波上;山谷平地处,一条具有浙南民居特色的新街坐落其间,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经过统一规划,透出江南山乡特有的诗情画意,呈现出别样的农家风情。
这里就是盛产茶叶的桥墩镇八亩后村,有着温州较大的连片茶园面积,精品茶园有2300亩,也是著名的“五凤香茗茶”产地。过去的八亩后村属于典型的贫穷落后村,由于交通闭塞,昔日的村民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五岱山巅十八窟,小径好进不好出;农家一年忙到头,尽吃番薯臭鱼骨。”这句带有灰色幽默的顺口溜,是过去八亩后村人对自己的调侃,也是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时任村支书李孔宗带动下,八亩后村变成了千余亩山地茶园,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这里一幢幢江南风格的房子,显得古色古香,最让我流连忘返。”漫步在八亩后村,游客陈青竖起了大拇指。去年底,八亩后村以苍南县美丽民居建设为契机,以抓好“两园两区两中心一平台”为重点,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生态茶园、茶文化主题公园、美丽民居、生产体验区和10公里骑行车道等“十大工程”,现在的村子美得就像一幅画。
夏日的傍晚,成群结队的村民沿着游步道、骑行道散步闲聊,孩子们在草地上荡秋千、滑滑梯,笑声在山谷回荡。行走在“新八亩后”,村民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天还是这片天,山还是那座山,但是乡村变了,生活美了。
美丽乡村有内涵
八亩后村的茶文化、桃湖村的生态农业、桥南村的刘伯温碑林、南山头的红色文化保护……苍南美丽乡村内外兼修。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苍南不只追求表面的“形美”,更注重内在的“神韵”。
桃湖村是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村庄,南宋时期就已小有规模,旧时因村中家家户户栽种桃花和清澈的小湖而得名。该村位于苍南县灵溪镇西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县城仅3公里,离高速观美出口2公里。作为苍南倾力打造的美丽民居首批试点村之一,该村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对全村的200多间房屋进行了整修,并按照统一的风格进行设计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尤其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内涵。而今站在村民中心楼前放眼望去,入目的是统一的外墙风格,铺设平直的道路。村旁观光农业园里,成片鲜花与村居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而位于莒溪大峡谷南岸的桥南村,极富明代建筑特色的古建筑刘基庙,为宁静的小乡村增添了浓郁人文气息。桥南村现有古建筑18处,当地正积极整合资源,准备建设刘基文化博物馆、伯温广场和民族风情园。
蓝天作幕,绿野为席,苍南依托生态优势,借绿建景,在自然美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乡村内在美,力求把一批美丽乡村打造成为“生态绿地、旅游胜地、文化高地、种植基地和人居福地”。
美丽事业正兴起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渐渐成为美丽事业的新天地。
阳光,沙滩,有间木屋面朝大海……如今的苍南县马站镇后槽村,游客成群结队前来度假、观光、拍照。仅仅在去年,该村还是一个偏僻的渔业村,村民还大多从事“三无渔船”作业。苍南“一打三整治”行动开展后,后槽村村两委积极带领村民转产转业,曾经平凡寂寞的小渔村,被改造成风格清新的海螺度假村,渔民们纷纷收网上岸,转型发展旅游业。今年夏天,度假村正式开业,特色木屋点亮渔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让首期63个股东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听说政府启动美丽民居创建,我觉得商机来了。”今年30岁的李小芳笑称“自己赶上了好时候”。早几年,她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县城打工,苍南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后,她毫不犹豫地和丈夫回到村里开起了第一家餐馆。美丽乡村建设好比磁铁,将进城的年轻人慢慢地吸引回来。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苍南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载体,始终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积极探索生态富民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