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常山“生态存折”引导农民垃圾分类

垃圾换沼气 农村多创意

  本报讯 (记者 赵峥琳 何双伶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每天下午4时左右,77岁的郑金花都会拎着两桶垃圾走出家门,在不远处的垃圾集中收集点,把一桶烂菜叶倒进“可烂”大号垃圾箱内,另一桶塑料袋与废包装纸倒进“不可烂”箱内。随后,她会掏出一本小册子,让戴着“卫生监督员”袖章的季香莲盖章。这样的场景,在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村天天上演。

  翻开郑金花的小册子,里面盖满小红章,这是村里发给她的“生态存折”,每月一页、每天一格,倒一桶“可烂垃圾”,就有一个章。来倒垃圾的村民越来越多,70岁的季香莲等4名卫生监督员忙得不亦乐乎,她们一边引导村民把垃圾正确倒入桶,一边为“生态存折”盖章。

  不到半个小时,垃圾箱渐满,季香莲用三轮车将“不可烂”垃圾拉往村口的垃圾中转站。这些垃圾最终将被运往县城处理。“可烂”垃圾则被拉到村子另一头的沼气站,这里原来是一家养殖场的沼气池,现在成了“可烂”垃圾的好去处,产出的沼气输送到村民家,沼液还田。

  垃圾为啥分“可烂”和“不可烂”,“生态存折”又有啥用?季香莲说,刚开始,村里培训大家分辨“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后来,乡里的干部换了培训方式,按“可烂”和“不可烂”分类,村民们马上就明白了,分起类来很自然。

  正在倒垃圾的占福泉说,他已尝到“生态存折”的甜头,两个小红章就能换1立方米沼气。他家一个月要烧18立方米沼气。上个月,他的“生态存折”上有26个小红章,差不多一个月的沼气能免费用。家里没通沼气的村民,也能用“生态存折”换洗衣粉等日用品。如今,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外,其他农户都办理了“生态存折”,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

  流经浮河村的芳村溪澄澈如练,村道上纤尘不染。很难想象,4个多月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卫生后进村。“今年夏天好过,苍蝇蚊子几乎看不到了。”在杭州工作的郑小建回村休假时,对村里的卫生现状竖起大拇指。

  据了解,农村里负责家庭卫生的一般是老人和妇女,他们很难接受太过复杂的垃圾分类法。为此,今年该县试水垃圾“二分+”模式:“二分”指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种,接地气便于操作;“+”是指各地根据实际,制订堆肥、制沼等科学化处理方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前,这一模式正向全县推广。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垃圾换沼气 农村多创意 2015-08-26 浙江日报2015-08-2600014 2 2015年08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