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瘘”新技术惠患者
本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鲁青) 上周,53岁的王阿姨在浙医二院消化内科接受了一台无需开胸的食管气管瘘“缝补”手术,只用小小一枚吻合器就将患者反复放支架“补瘘”的痛苦彻底终结,据了解,这项技术在省内属于首创。
“我反复放、取食管补瘘支架已经有13次了,实在太痛苦,还花费了七八万元,这次真的很感谢蔡主任将我的痛苦彻底终结。”王阿姨口中的蔡主任就是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蔡建庭,而这种新型的食管气管瘘“缝补”技术也就是他首创的。“几天前,王阿姨到我们医院做胃镜,发现原先的支架确实又掉进了胃里,这时候我就想起德国不久前研发了一种OTSC吻合器,刚好在中国已经批准上市,当时就觉得可以用在王阿姨的食管补瘘上,没想到一试还真成了。”蔡主任介绍,这个OTSC吻合器就像一个“爪子”,通过内镜进入食管,将破口紧紧“扎住”,这一过程仅需十几分钟,“第二天我们又给患者做了造影,发现破口完全被扎紧,由于这个吻合器可以永久性放在体内,所以也就是说王阿姨的病彻底治好了。”
王阿姨两三年前由于气喘、呼吸不畅,反复咳嗽等症状到临安人民医院检查,被医生告知为食管气管瘘,食管上这个“破口”距离门齿30厘米,直径1.5厘米,“医生告诉我如果不把这个洞补上,很可能咽下去的食物经过这个破口到达与食管平行的气管,然后引起肺部感染,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之后,王阿姨就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说是手术,其实就是用内镜将支架放入破口处,后来支架由于重力及收缩作用经常掉入胃里,就将一根丝线绑在支架上通过食管、鼻孔,最后固定在一侧耳朵上,“这种方式下支架仍然会向下掉,只是频率少一些罢了,患者一样很痛苦。”蔡主任说道。
蔡主任还介绍,食管气管瘘患者不在少数,浙医二院每年都能遇到几十例这样的患者,主要是由坚果、鱼刺等扎破,剧烈咳嗽、强烈恶心等引起。所以蔡建庭提醒,进食时一定要细嚼慢咽,生活要有规律,一旦出现气急、胸闷、胸部突然疼痛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医。另外,经消化道等自然腔道等内镜技术已是当下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患者在就医时可向相关医生详细了解,避免不必要的“开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