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公德心丢了无法再补

  作为应急之用的救生圈,丢了可以再补,公共道德丢了想再补,可就难了

公德心丢了无法再补

  邓海建

  广西柳州市作为依水而居的城市,每年夏季吸引众多民众下水游玩。该市海事局为了保障民众安全,在沿江放置公共救生圈,但绝大多数救生圈却被一些人故意损坏或带回家中。

  3年,500个救生圈不翼而飞,损耗率高达95%。真是“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公地悲剧。公家的物品,看起来没有明确产权人,一旦看护不当,于是大家都来“薅羊毛”。有人看到别人拿了,反正也没有罚单伺候着,可能他根本就不需要救生圈,但生怕在占小便宜上比别人慢半拍,也就前赴后继地上演着“破窗效应”。最坏的结果,就是救命的救生圈,在需要救命的时候,却躺在市民家里。

  救生圈没了,于是丢了再补,但终究不是个靠谱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安置了救生圈,还要做好提醒与警告,不能一放了之,指望万事靠自觉;二是严惩恶意侵占行为,如果有治安监控,相关部门不妨调取视频,该处罚、曝光的不能视而不见,只叫屈不行动。

  这些年,城市公共资源被侵占乃至被哄抢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武汉的公共自行车,据说有人为了方便就直接骑回家不还了;比如西安的公交车上,三年丢了千把安全锤,不得已,救生工具拴上了铁链子;再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已开始试点“公厕革命”,提供手纸、洗手液,上海等城市也有推广,却出现了厕纸被盗等尴尬现象……有人说这是底层的沦陷,也有人说这是乌合之众的社会心理效应,但不管怎么说,把公共物品偷偷拿回家,总不是光明正大之举,公德心的培育,也该从有目的的引导与惩错开始。

  作为应急之用的救生圈,丢了可以再补,公共道德丢了想再补,可就难了。

  ■我来打酱油

  @爱心车站你我:公共道德的养成需要社会环境的滋养,更需要配套措施的完善,比如监控制度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公民个人素质的提升等等,这需要个过程,急不得。

  @雨中禾:当我们一味责怪市民素质低下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监管是否到位?现在单凭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再者,建议将这些救援设施打上特殊的标识,能让大家一眼认出来,让贪小便宜者拿走后羞于使用。

  @生活不是买卖:在国外,像救生圈、灭火器等应急设备是没有人会乱动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与生命息息相关,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要救的人不是自己。而在国内,救生圈居然反复多次不翼而飞,看来在观念尚未形成、道德尚未提高之前,还是需要严厉的监管和处罚。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公德心丢了无法再补 2015-08-14 浙江日报2015-08-1400037;浙江日报2015-08-1400033 2 2015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