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和美清风吹拂乡间

——湖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丁谨之

  “我居溪上尘不到,只疑家在青玻璃。”690多年后,如果元代文人赵孟頫重游晚年寓居的德清东衡村,仍会发此感慨。

  这个曾靠开矿致富的村庄,如今已告别污浊的河流、漫天的沙尘,重新展开“漠漠水田飞白鹭”的图卷。石潭修竹间,坐落着徽派风格的农民藏书楼和“和美乡风馆”。农闲时节,读书、观展的村民络绎不绝。今年10月,东衡村部办公楼对面的空地上,还将建起赵孟頫纪念馆。

  先贤穿越时空的回归,暗含着东衡人文化寻根的情结,更体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501个市级美丽乡村、245家农村文化礼堂、每年300余场“文化走亲”……这张成绩单是湖州人的骄傲,也诉说着百姓的幸福生活。

  烈日炎炎池亭丽,一曲村歌乡情浓。热火朝天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湖州的村落中不断推进。

  生态巨变在乡间

  33岁的陈梁是土生土长的安吉山川乡高家堂村人。3年前,他与妻子辞职回村,办起了全村首家农家乐。“那时,亲戚朋友都劝我,很多人还等着看笑话。”出乎大家意料,农家乐首年收入竟达30多万元。

  火爆的生意,点燃了村民兴办农家乐的热情。但这笔财富并非全然天赐,历经10年的生态整治,才是高家堂村从山村变为景区的秘密。

  高家堂村老支书陈金苗,是小村生态整治的见证者。上世纪末,为发展经济,村里引入多家造纸厂和竹制品企业。“村子富了,但污染也出现了。”陈金苗回忆,当时几乎直排入河的污水,造成了严重污染。

  2008年,响应安吉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高家堂村果断叫停2家造纸厂、3家竹制品企业。同时,还成立竹林专业合作社,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从源头上杜绝水污染、土壤污染。

  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全面推进,全省农村首个应用美国阿科蔓技术的农家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湖州首个农民生态公园等多个与生态环保有关的第一,陆续落户高家堂村。高家堂摇身变为都市人理想的旅居地,海博山庄、水墨桃源等生态休闲项目不约而同地选址于此。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如今,沿着村中林道蜿蜒而上,可观竹海无边。68岁的陈金苗,倚门吃着一碗粗面,看着往来的游客,笑言“正享受着最美好的晚年生活”。

  一个个“高家堂”让安吉的“美丽乡村”连点成线,并在2012年9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今年4月,以安吉为蓝本的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出台。

  安吉率先开展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彩一笔。始自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贯彻落实这一科学论断,湖州坚持把全域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和“宜业宜居宜游”为纲,编制专项规划。

  随即,“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活动在德清启动,打造“中国魅力乡村”在长兴发起,吴兴提出建设“民富、村强、景美、和谐”的“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喊出创建“中国魅力水乡”的口号。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农房改造建设……一项项工作推动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湖州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遗保护传承也被高度重视。在长兴上泗安村,古码头、古粮道得到修缮,沿街店铺挑起旧时商号,玫瑰酥糖、水磨豆腐等传统工艺也将恢复;在德清联合村,河岸两边堆石加固,水面间缀有香莲,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风貌得以留存;在南浔辑里村,村民建起各式展览馆,收集传统缫丝工具、艺术品,传承着湖丝文化。据统计,全市“一乡一品”乡镇达85%,“一村一韵”达80%以上。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浙江展示“美丽乡村”品牌的示范区。全市共建成市级美丽乡村501个,并打造长兴太湖风情示范带、德清环莫干山异国风情示范带等17条美丽乡村示范带。

  最是文化能致远

  午后烈日的炙烤下,户外万籁俱寂,而长兴的泗安文体活动中心里却人声鼎沸。乒乓室中,泗安中学老师王金兰左右开弓、挥汗如雨;戏曲排演厅里,五年级学生孙雨露有板有眼地唱起京剧《卖水》中的片段;书画间内,村民陈积根笔走龙蛇,一幅《沁园春·长沙》力透纸背……

  说起文体活动中心,往来其间的村民都赞不绝口。这座泗安镇实施文化惠民的地标性建筑,设有非遗展示厅、图书馆等多个活动场馆,自去年底投入使用以来,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了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惠民活动得以广泛开展。2014年起,泗安镇每年向群众免费发放文化惠民劵1000张,价值25万元。在青年文艺骨干的带领下,泗安旱船、布袋木偶戏等非遗民俗,也从尘封的记忆中逐个复原。

  “春泥计划”的课堂设在文体活动中心的二楼,县青少年宫的志愿教师和返乡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天都会为百余个留守儿童带来国学诵读、酥糖工艺等各种兴趣课程。

  城镇中,文体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乡野间,245座文化礼堂星罗棋布。吴兴移沿山村把村两委办公楼的会议室改建成文化礼堂,“搬入”数字影院;德清金火村的文化礼堂里,建有俞平伯纪念馆,研究重视教育的家族文化精神;南浔华林村的文化礼堂,则以名人茅坤、钮永建等为特色,在外观设计、展览内容中展现书法文化。

  去年冬天,南浔练市镇花林村村民章敏,在村文化礼堂中迎娶了内蒙古新娘李辉。新娘用故乡的泥土培下一棵同心树,从村干部手中接过《花林村便民服务手册》。新式婚礼作别大操大办,将文明新风吹入村庄。

  “有文化礼堂”,仅是湖州“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建设思路中的一个方面。在湖州,文化礼堂里可读村史、民俗,展示着道德模范、家风故事;文化活动定期举行,各类宣讲尽数登场。

  现在,村民只要登录湖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网,即可查阅文化礼堂志愿服务的“点餐”菜单。网络下单后,便能享受服务。这一菜单囊括了18个市级部门的93个基层文化惠民服务项目,共计623场次。

  2008年,德清钟管镇文艺团来到邻镇新市演出。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传播新模式,被赋予“文化走亲”之名。如今,“文化走亲”已被迅速推广,并在2011年入选全省“十大民生工程”,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第16届群星奖项目奖。目前,全市已组织“文化走亲”1000余场,参演文艺节目(展览)7300个(次),参与人员4万余人次,观众120万余人次。

  百花齐放的色彩、百家争鸣的盛宴,为村民奉上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湖州的基层文化品牌打造中,200余个特色文化展示馆相继诞生,并形成了“长兴百叶龙”、“安吉威风锣鼓”等文化品牌和“善琏湖笔之乡”、“新市蚕花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湖州还不断健全文化活动常态机制。2010年以来,农村文化节、村歌大赛等活动定期与村民相见;依托“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和“民间艺术家”人才库,全市建起农村文化团队1200余支,招募农村文化志愿者约2000余名。

  和美乡风润人心

  2013年起,长兴试点进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至今已有3万多户家庭成功入选。一块门牌,不仅成了乡风评议的有力抓手,还推动农村家庭“转型升级”。在小浦镇大岕口村,为挂牌上星,“猪司令”关停了养殖场,棋牌室老板改做了新行当。“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引导农民守规范、懂礼仪、行文明。

  从文明家庭到文明村,从文明乡镇到文明城市,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城乡文明同步提升。湖州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98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82.3%。

  “立身宇宙天地间,公心全意待人家。忠孝节廉守根本,耕读忠厚永家传……”安吉双一村的朱氏祠堂中,6名假期返乡的小童,在族中老者的带领下,背诵已传承800余年的家训。他们的祖先正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儒朱熹。

  2014年8月,朱氏家族第26代孙与第28代孙举行传家训仪式,就此开启了安吉15万户家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灵峰街道“晒家规”,溪龙乡“拍全家福”新立家规,孝源街道举办“好家风文艺晚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家规,保存家族文化特质,也更具体可行。

  如今,湖州各地纷纷开展家风建设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美家庭”,举办最美家风故事大赛。去年以来,全市已选树各级“最美家庭”1200余户,组织“最美家庭”故事会2000余场次。

  “最美湖州人”、“时代新农民”、“文明五心好公民”等典型评选活动已持续多年。这个夏天,吴兴区八里店镇移沿山村的好人好事馆正式开馆。馆中的“好事树”用不同深浅的绿叶,记录着全村771户家庭的行善次数,营造小村中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道德氛围。

  这一切,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也促进了农村志愿者队伍的发展。2012年起,湖州确立全市村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规划,农村志愿者数量快速增长,至今已建立农村志愿服务队伍326支。

  “红马甲”活跃在阡陌田埂间。在吴兴,组建起“王金法广播”宣讲队,以文艺形式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形势政策宣讲;在德清,他们成立非遗保护合作社,承办舞龙大赛等非遗保护活动;在长兴,1482名“乡村美容师”投身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中,平均每月开展文化志愿服务124场次……

  星级竞争、“最美”引领、志愿服务,净化了乡风社风。在湖州,70%的行政村还拥有自己的道德评议会,通过群众公推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评议会成员,对村重大事项、好人好事、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和评议,助推和美乡风的形成。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和美清风吹拂乡间 2015-08-13 3970477 2 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