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潮生活

品种更多、质量更优、销售更畅

浙产水果,减产不减收

  记者 翁杰 通讯员 高晓晓

  仲夏时节,浙江大地,处处瓜果飘香。

  受天气影响,今年我省夏季主要水果产量略减,但质量提高,销售价格提升,减产不减收。预计桃产量35万吨、梨36万吨、葡萄65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减产,水果产值与上年基本持平。

  若是到市场上逛一逛,不难发现,浙江的“水果篮”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仅梨、桃、葡萄等传统时令水果变幻出了“新花样”,风味更加多样,就连红心火龙果、蓝莓等一批原先非本地产的水果也纷纷打上了“浙江产”的印记。不仅如此,浙江果农还借着“互联网+”把新鲜的水果送到了消费者的家门口。

  传统水果变化多

  说到桃,许多浙江人第一印象便是水蜜桃。然而,在日前举办的“2015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上,除了传统名桃水蜜桃外,蟠桃、黄桃等新品同样让市民们大饱口福。

  临海谢家岙黄桃专业合作社的展位处于展会的西北角,尽管位置算不上好,可展位前依然挤满了人。合作社负责人鲍志坚忙着将黄桃削皮、切块,招呼大伙儿品尝。记者也取了一小片嫩黄色的桃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满嘴清香,果肉细腻爽滑。

  “这个好吃,水分足,甜度也刚刚好。”品尝之后,不少市民对鲍志坚的黄桃赞不绝口,纷纷争相购买。不到两小时,带来展卖的50箱黄桃就一售而空。

  其实,像老鲍这样大胆尝试新品种的桃农在省内可不少。他们主动减少品质易受天气影响的早熟桃种植面积,转而发展质优价高的“玉露”“湖景蜜露”“锦绣黄桃”等良种。随着这些新品种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老鲍们”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不单桃农种植新品种尝到了甜头,梨农们也不甘示弱。“翠冠”,作为近年我省最主要的新品梨种,也成了不少梨农们争相种植的“宠儿”。

  “翠冠梨,果皮翠绿洁净,果型圆润饱满,特别好卖!”慈溪甬佳蜜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华明告诉记者,因为市场看好,合作社的农户都愿意种植新品种“翠冠”。这几年,他们合作社不断发展新品种的种植面积,已有梨园3500亩。为了提高效益,合作社又将重达六七两的精品梨包装,10个一箱,每箱60元,非常受欢迎。

  据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统计显示,2014年全省梨栽培面积36.9万亩,产量40.6万吨,产值16.1亿元。其中,新发展梨园6117亩,而“翠冠”“翠玉”等早熟梨占总发展面积的80%以上。

  热带水果浙江产

  许多原先并非产自浙江的水果,如今也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浙江产”的印记。以“2015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为例,仅红心火龙果这一种水果,就有超过6家农业合作社参加了展销。

  前两年,金华市土飘香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福君放弃了经营多年的传统果蔬品种,转而将目光投向热带水果。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75亩的精品热带水果园,种植红心火龙果、红心蜜柚、柠檬等外来品种。

  看到展销会自家红心火龙果受欢迎的场景,徐福君对自己的判断更有信心。“许多热带品种原先在省内种植的面积很少,市场上的价格也相对较高。”他说,越来越多的果农利用大棚在当地种植热带水果,不仅老百姓能吃到更便宜的水果,果农也能有更好的效益,一举两得。他估算,明年他的精品热带水果园将迎来盛产期,产值将超过200万元。

  放着熟门熟路的葡萄不种,偏偏要冒险种新品种。作为多年的葡萄农户,杭州勤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郁光明也做出了和徐福君一样的选择。

  这几年,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葡萄没有以前好卖了,效益自然就不如以前。郁光明感到了危机,于是他便动起了种其他水果的念头。一番考察后,他看准了种植户少、效益却好的红心猕猴桃。说干就干,去年郁光明一边改造农田设施,一边引进新种,将果园里的10多亩“甬优”葡萄改种了红心猕猴桃。

  一年过去,第一批红心猕猴桃即将成熟上市。这几天,郁光明的电话总响个不停,前来订购红心猕猴桃的人络绎不绝。这让老郁心里乐开了花。

  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我省红心火龙果、红心猕猴桃、蓝莓等新品种水果种植面积依然有限,但这些果农的尝试不仅优化了我省水果种植品种结构,也有利于促进这些水果价格趋向合理化。

  网上卖果新时尚

  对不少果农而言,卖水果不再是他们参加展销会的唯一目的,通过这个平台“吸粉”,为线上销售积攒人气似乎更为重要。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就能买到百分之百成熟的猕猴桃。”乐清市号付火龙果生态观光园负责人侯号付滔滔不绝地宣传着自家的红心火龙果,并不时吆喝着,引导前来品尝的市民们扫二维码,关注他们的微店。

  “消费者想吃到百分之百成熟的水果,这在以前是很难做到的。”侯号付告诉记者,以前水果销售都需要经过中间批发商。为了减少损耗,果农们一般在水果七八成熟时就采摘下来,水果口感难免受到影响。“借助微信营销,我们可以在火龙果完全成熟后采摘,直接邮寄给下订单的顾客,这样到他们手中的水果就更加香甜多汁。”侯号付说,半年不到的时间,他的火龙果就有了700多名微信粉丝。

  有同样想法的果农并不在少数。在诸暨市润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建华看来,线上销售已经成为他保持果园效益的法宝。“有了渠道,我们种植的精品‘夏黑’‘醉金香’等品种都能卖到每斤25元的高价。”何建华说,去年他的线上销售额就超过30万元,今年这个数字还会更大。

  在海岛舟山,“80后”果农王佳佳的微信朋友圈越来越火,成了数百采摘游爱好者的专属“水果圈”。桑葚、蜜桃、猕猴桃,无论什么时令水果熟了,王佳佳都会拍照上传,用不了几天,人们便蜂拥而来。靠着线上营销,王佳佳这个果园园主当得轻轻松松。

  据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经产二科负责人柏德文介绍,广大果农一边重视果园管理,提高果品质量,一边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产销对接,借助淘宝和微信销售等手段开拓线上市场,取得良好效果。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1 浙产水果,减产不减收 2015-08-10 3971253 2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